袁兴培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怎么样?
《中华文明史》(卷1-4)认为,人类不仅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文明史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历史,也是人类进化的历史。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组织方式和人的精神世界。文明的进步有时是同时推进的,有时一两个方面领先,而另一些方面相对落后。《中华文明史》(第1-4卷)以人及其创造为中心,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三大支柱,系统记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特别注重用浓重的色彩描绘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点,突出那些为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中华文明史》(1-4卷)作者秉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研究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对史实进行准确的描述、考证和概括,概括体现在理论上。在文字表达上,力求历史、议论、才情的结合。
《中国文明史》(1-4卷)体现了一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视野。研究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总格局,要努力写下各个时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对世界的贡献,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华文明史》(1-4卷)探究了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原因,分析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书打破了单纯根据朝代更迭进行分期的做法,着眼于文明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从古代到夏商周,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本书提出了“前夏”的概念,并称之为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夏朝的存在为大量考古资料所证明,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本书详细论述了三代人的标志性成就,对灿烂的青铜文化、冶铁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铁的应用、大都市和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和学术、文学艺术等作了新的阐述。,都是结合文献和新出土文物。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明史的第二个时期。这本书聚焦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经学的兴起,史学的繁荣,造纸术的发明,西域的开放,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都有详细的描述。并深入解释了由于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和中原人口南迁而导致的南方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玄学的兴起,文学的自觉,艺术的雅化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
隋唐至明朝中期为第三个时期。本书重点阐述了国家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意义,强调了南北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南北交融,中外交流,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时代精神。中下层平民地主阶级的崛起和科举制度的实行,推动了文化重心的下移。中唐以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的气息。禅宗的兴盛为本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交融提供了范例。宋代是这一时期文明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城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兴起于宋代的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宋代文学艺术的高度成就,尤其是宋词,令人叹为观止。宋代科技发展迅速,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文明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元朝蒙古人进入中原,成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朝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元代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杂剧和南戏、白话小说和书画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明初文明发展相对缓慢,但白话小说成就突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壮举,早于哥伦布著名的远洋航行。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末期是中国文明史的第四个时期。这本书强调明中叶的划时代意义,世俗化、商业化、个人化成为一时潮流。相应地,王雪左翼崛起,张扬个性,肯定人的欲望,对理学禁欲主义发起攻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氛围。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在原有体制下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康乾盛世”持续100多年,经济总量居当时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学术文化呈现综合化趋势。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科技突飞猛进,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政治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安于现状,闭关锁国,官僚腐败无能,固步自封,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明显落后。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主要景观。一方面,国内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强兵富民之路,救亡图存,向外国求新求变成为社会主旋律;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的固有缺陷,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时代的强音。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经劫难,绵延不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华文明史及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华文明史》(1-4卷)试图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强调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是在保持自己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就是把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带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中。直到今天,打开世界的大门仍然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历史任务。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明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同时欢迎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其次,中华文明应该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弘扬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第三,要坚持文明的多元性和自主性,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文明生态。
从1999开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从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四大领域遴选了36位专家学者。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他终于完成了这部系统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学术著作。7年来,北大汉学研究所在寒暑假、节假日期间召开大小研讨会60余次(已编《工作简报》近30期),从书的总体方案、编纂要点、编纂体例、章节安排,到内容大纲、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都一一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每个研讨会都是一个多学科互补的学术平台。参与者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北大国学研究院在组建团队时也非常注重人性化管理,尊重和调动每一位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尊重学者的学术人格,也尊重主编的编辑权。大家由衷地说:“参加《中华文明史》编纂,就像系统地学习文明史专业一样,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经历,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