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秦国从六国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有趣的历史网络
秦国之所以在战国中后期迅速崛起并最终称霸全国,可以说与秦人的战争热情密切相关,而秦人之所以如此好战,则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至于“商鞅变法”对秦人的刺激作用,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实利益和地位提升。
实际利益:秦国实行土地私有,土地的取得主要依靠军事战功。
俗话说“遍天下,岂是王者之地?”周朝实行分封制,天下土地所有权归周天子。然后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负责给诸侯纳税,诸侯负责定期向周天子进贡。
到了清朝,他们虽然实际拥有土地,但并不用于自己耕种,而是重新分配给百姓耕种,这种分配制度就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制”,就是以沟、河、河为界,把土地分割成大小基本相同的地块,纵横交错的界线就像“井”字,中间那块是公田,周围八块是私田。
正如孟子所说,“方有井九百亩,含公田,八家皆私,共养公田。”换句话说,一口“井”有900亩土地(不同于现代的亩),其中100亩“公地”由周围八口人耕种,生产上交贵族统治阶级;人民所有的100亩“私有土地”,是人民自己耕种的,产出归他们,但必须先公后私。
春秋战国以后,虽然随着周天子的没落,诸侯国各行其是,早期各国制度基本沿袭周制,但土地所有权从周天子变为诸侯。
之后随着农耕和铁制工具投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不满足于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于是,私自开垦“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民众耕种“公田”的积极性也被削弱,“井田制”遭到破坏。
为适应社会发展,各国相继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井田制逐步废除,公地也随之废除。其中,齐国在齐桓公时,推行“征田衰落”,即根据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征收相应的赋税;晋国在晋时,推行“耕田”,即把土地分给有军事成就的人;鲁在实行“初税亩”,即按土地的耕种面积征税;而楚国则在楚灵王时期实行“据田补税”。
与其他国家相比,秦国的土地改革起步较晚,原因在于其早期的相对落后。直到秦七年(前408年)才实行“始租粮”,即按土地的实际收入收税。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很多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一些诸侯国也承认土地私有,但大部分土地仍然牢牢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
直到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开荒为田”,“除矿田外,民得买卖”,才彻底废除井田制,同时承认私有土地,允许百姓私下买卖,全面实行军地奖励制度。换句话说,一个家族能拥有多少土地,不再是由血缘决定,而是全部由军功决定。
在古代,土地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财富和生活水平。所以“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土地政策,可以说对旧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自然也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地位提升:秦推行军衔制度,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民众上升方式。
受夏商以来奴隶制的影响,周朝盛行以“石清世禄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即周田字、诸侯王与卿大夫等统治阶级代代相传,导致权力始终掌握在贵族手中,享受封地,缴纳税收。
虽然春秋战国以后,随着诸侯国之间斗争的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政治改革,“石清世禄制”逐渐瓦解。各国为了强国,不断招募士绅为官,不断改革官僚制度。但大部分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并不彻底,国家仍保留着某些作为世界知名学者的特征,贵族阶层仍保留着巨大的特权。
直到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随着“郡县制”(郡县下辖郡县)的全面推行,所有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一制度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景甜制”在秦国被彻底废除,导致石清石碌制度在秦国存在的基础被彻底摧毁。
同时,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全面推行“二十级军阶制”,并规定“宗室必须有军事理论,不得为部属。明代的官阶、秩次不同,田宅的名称不同,臣妾的衣着也不同。立功者显其荣,未立功者显其富,即根据兵役大小,确定贵族身份,如果贵族没有兵役,则不能保留爵位。
要知道,在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社会阶层极其固化,就算你再有能力,也根本进不了贵族阶层。楚国和秦国,即使是周天子承认的诸侯国,在中原诸侯国眼中仍然被视为蛮夷,这也是中原诸国难以彻底变法的重要原因。
但秦国实行“二十等军爵制”,彻底废除了贵族特权,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阶级固化的问题。换句话说,只要在战场上努力杀敌,就能获得称号,地位就能提升,就能成为高手。
这种开启了社会地位上升之路的制度,影响更强,不仅使民众获得了难得的上升途径,而且对每一级爵位都提供了极其细致的待遇。土地、住房、餐饮、劳动与爵位关系密切。可以说一人封爵,就是全家受益。
另外,这个军衔是可以继承的,也就是说即使你在战场上阵亡了,你的儿子也可以继承你的军职,这就打消了百姓的后顾之忧。
如前所述,在实际利益和地位提升的刺激下,民众对战争的热情自然是极高的。虽然战争中会有人员伤亡,但这是人民起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改善家庭生活的直接途径。他们怎么可能不热情不努力呢?
尤其是在征兵制下,除了少数精英,各国参战的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普通人,战斗力差距并不大。在这种刺激下,秦国的士兵自然被他们高昂的士气吓住了。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