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的起源在哪里?

哥特人是日耳曼部落。从公元一世纪开始,罗马人就知道自己生活在多瑙河的边境地区。当匈奴人从中亚迁移到西方时,哥特人因为压力而逃离该地区。他们向西迁移到欧洲,渡过多瑙河以躲避迎面而来的游牧部落。罗马衰落后,中世纪早期的哥特人与其他蛮族争夺西罗马帝国留下的土地。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哥特人来自波罗的海的格伦岛,在穿越到中欧时分裂成两个群体。西哥特人在公元二世纪定居在今天的罗马尼亚。东哥特人继续向东迁移到黑海的西北海岸。376年,在匈奴人的压迫下,西哥特人从现在的罗马尼亚渡过多瑙河。男女老少总数约6万人。他们从君士坦丁堡打败了罗马军队,一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后向意大利推进。409年,西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的领导下掠夺罗马,然后向北迁移到高卢。罗马人不得不放弃西南部的高卢,他们的势力最终扩展到了今天的整个西班牙。

东哥特人在匈奴人的统治下开小差,沿着他的亲属(西哥特人)走的路线,在第五时期后期进入意大利。这次入侵是东罗马帝国策动的,因为东罗马帝国想消耗这些民族的力量,然后以总督的身份统治意大利。在狄奥多里克(今天瑞士和巴尔干半岛的国王)的指挥下,哥特人于488年进入意大利,并于493年完全征服了意大利。

526年狄奥多里克死后,这个王国没有持续多久。公元536年,拜占庭以争夺王位继承权为借口,向意大利派遣了一支由贝利查·鲁斯将军指挥的军队。拜占庭希望夺回意大利,恢复罗马帝国在西部的领土。战争一直在进行,加上瘟疫和饥荒,农村地区遭到严重破坏。552年,东哥特人最终在意大利被击败。6世纪后期,意大利被新蛮族隆巴迪入侵,东哥特人被消灭,幸存下来的人瓦解成小团体。

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王国逗留了很长时间。5世纪晚期,弗兰克·克洛维斯将西哥特人从法国驱赶到比利牛斯山脉以外的地区。随着克洛维斯的去世,他的王国也分裂了,这让西哥特人松了一口气。711年,新的威胁来自南方。穆斯林军队从北非渡海而来,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摧毁了最后一个哥特王国。

哥特人是历史上第一支掠夺罗马的武装力量,仅此一点就让后人难以忘怀。而古代世界的秩序在欧洲开始瓦解。他们欣赏罗马这座城市,并试图保护它,因此许多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比如现代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的语言都源于拉丁语,然后受到这些地区居民的影响,形成了这些国家的语言,类似于英国流传下来的日耳曼语。

哥特民族的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不善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尤其是音乐、摄影、绘画。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总是黑色或深色。明显的宗教饰品,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改变信仰,从不佩戴黄金首饰。

杰出的哥特式风格

在音乐上,darkwave、got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等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详细描述一下: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悲伤,被禁止的爱,完全痛苦带来的美感,总之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

哥特音乐在字典里做了另一种解释:它是各种乐器的激情混合,秉持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揭示天启般神秘空洞的歌词。在1800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中世纪文化逐渐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超越历史的界限,有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有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有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与黑暗、陌生、幽灵联系在一起。像拜伦、雪莱、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这样的浪漫派和哥特派作家热衷于表现人类的阴暗面。哥特情调在视觉艺术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像CasparDavidFriedrich这样的画家表现的是黑暗和苍凉。在建筑方面,新哥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有些音乐是磁场,你会不自觉地被它吸引。另一方面,哥特是一个黑洞。把人完全吸进去,把你的思想,理性,甚至所有潜意识的东西一扫而光。它会把压抑在人性深处太久的东西释放出来,让你的情绪进入一种白热化的疯狂。在那种疯狂的状态下,人异常的清醒和冷静。快乐使人肤浅,痛苦使人深刻。甚至在痛苦中沉沦。下沉,沉入黑暗的底部。在那一瞬间,你突然把世界看得如此清晰。你永远不会失望到最后,因为你终于绝望了。

哥特是中世纪的咒语。黑暗给了哥特人黑色的眼睛,但我们用它来寻找光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哥特这个词开始像幽灵一样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隐含的锋利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哥特电影,如《《指环王》》和《吸血鬼系列》,票房大增,哥特音乐也在迅速复苏和发展。甚至时尚界也掀起了一股哥特风。冷静反思,哥特式浪潮的汹涌不仅是市场炒作形成的,也是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其自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我觉得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20世纪,整个人类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对存在意义的怀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神学复兴趋势就是证明。哥特潮流的回归,与其说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了有意识的发掘,并进一步完善,以满足精神需求。我对这种亚文化的本质和魅力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话题可能太大了,我先从哥特音乐说起。

从早期哥特或后彭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几次疯狂的洗礼,到了70年代末,朋克粗犷简单的咆哮已经呈现出没落的趋势,转向了消沉和自省。大概是朋克人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到社会上之后,发现一切还是无动于衷,于是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在主流社会大门冰冷紧闭的同时,一扇刻有中世纪浮雕的神秘黑色大门悄然向他们敞开。朋克人以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为哥特的禁区,在那里找到了生存繁衍的土壤。哥特,一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幽灵,终于大白于天下,摇滚乐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文化背景上明显区别于摇滚的其他分支。作为一种植根于18世纪浪漫主义戏剧和哥特文学的音乐风格,其对黑暗的压抑、对死亡的审美、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让很多人避之不及。相应的,很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了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哥特更有可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音乐,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

哥特音乐往往是基于被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情感世界,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在创作过程中得以提升。所以当它再次作用于受众时(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的是接受群体),往往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起的不仅仅是艺术欣赏,还有哲学反思,甚至影响到个人信仰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质疑生命的本源和终极意义,那么它的控制力是无以言表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产生了将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当然,我不是说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他音乐形式更具有宗教性。至少大部分乐队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而创建的,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也明确主张反宗教。我这里说的宗教不是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之类的具体实体,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