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地方戏曲

徽班进京以来,发展成为京剧的国粹。人们似乎很难准确说出京剧的根在哪里。但是在屯堡。有一种独特的带面具的传统地方戏。这里的地方戏大多是以军事题材为主的武侠剧。包教授说,根据戏剧专家的分析。它是傩的遗骨,是戏剧的活化石。它也可能是京剧最古老的源头。傩在古代很受官员们的欢迎。作为“国傩”,民间也流行称之为“乡傩”。对比屯堡的地方戏表演,可以发现很多汉魏遗风。唐宋以后,这种地方戏的表演性更强,从中原流传到江南。明初跟随军队从徽州迁徙到屯堡。所以可以说是徽剧最早的形式,在屯堡的闭塞环境中得以保存,也可以说是京剧的根。顾名思义,地方戏曲是在地面上演的。一般一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打春节”,另一次在7月中旬,谷子开花的时候,称为“跳稻花香”。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薛刚反唐》、《唐四马》、《罗统扫北》等武侠剧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在头上戴一个长长的雉尾面具,当地人称之为“脸子”,并用黑纱蒙住脸。表演者都是普通的屯堡人,服装都是简单的战斗裙,一般分两种颜色,白色是正面角色,蓝色是反面角色。表演者手持短木武器和扇子,配以锣和鼓,用高亢的音调展开故事。

地方戏表演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辟邪,祈求丰收,所以整个过程充满了傩祭活动。地方戏演出的剧目、书籍也叫“地方戏谱”、“谱、布、年表”。地方戏具有以历史为线索的性质。民间艺人有“戏剧叙述历史”的说法。按历史年代排列,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破铁孙》、《东周故事》、《楚汉之争》、《三国演义》、《大抗山东》、《四马归唐》、《罗统扫北》、《薛·东征》、《西征》、《薛刚反唐》以及《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入幽州》、 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横扫北方,都是歌颂王朝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事傩。 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双方手握刀、枪、剑、戟,各有一招一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格斗场面的模拟。地方戏曲演员在表演时应该戴面具。这种面具雕刻工艺复杂精细,色彩艳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上大胆夸张。地方戏面具的材料多为木材和杨木。制作过程是:伐林,即把一棵树砍成40厘米长的一段段原木;切成两半,即把一根圆木切成两半;下料,即剥皮,将表面挖空,在剥皮后的表面中央垂直打出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面具原型;白面,即毛坯精雕细磨,完成人物基本造型;绘画,即用各种相关颜料将白面画成剧中人物;最后,戴上胡须、镜片等装饰品。一个栩栩如生的地方戏剧面具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