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周围广泛分布着新石器时代遗址。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牲畜,从事采集、捕鱼和狩猎,创造了古老的大理文明。汉元封建时期(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5年),汉朝在大理设立了俞晔、云南、协隆、苏比四郡,隶属宜州郡。从此,大理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属永昌郡和云南郡。金代属宁州永昌、云南两县;刘宋时属宁州云南、东河阳、西河阳三县;南齐时,属宁州云南、东河阳、西河阳、永昌四县;隋朝属于周坤;唐武德4年(621),洱海地区“八州十七县”,林德1年(664)改为耀州都督府。20世纪30年代,在唐朝的支持下,洱海地区“六诏令”之一的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两年后的(902),南诏权臣郑迈斯发动宫廷政变,建立大厂和郭,南诏亡。晚唐天成二年(927年),大天道、大义相继建立。晋末天府二年(937年),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进军大理,推翻“宁国”之国,建立大理。南宋宝元年(1253),忽必烈率军灭大理,建滇省。南诏大理历时五百余年,使云南形成了稳定的政治统一,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元朝时,云南的政治中心东移至昆明,元朝在大理设立了两万户。元十一年(1274)改道、州、县,大理地区属大理道、鹤庆道、魏初道、云龙殿军民府。明代,大理分属大理州、鹤庆州、花梦州、永昌州和楚雄州。清代大理隶属大理州、丽江州、永昌州、蒙古直隶厅。1913,大理地区属于滇西路。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有13个县,分别是祥云、邓氏美蓉、宾川、凤仪、花梦、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20世纪40年代末,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花梦和鹤庆设立了行政督察署。2月1950,1成立大理专员公署,辖海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邓氏美蓉、花梦、云县、冕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956,郧县、冕宁县、顺宁县划归临沧区,鹤庆县、丽江区剑川县划归大理区。1956 165438+10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下关被定为自治州首府。截至2000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个市、11个县,分别是: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

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设俞晔郡,俞晔郡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北朝。唐初,洱海地区的“六大诏书”影响越来越大。在唐朝的支持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后迁至杨卯城(大理古城西)。南诏,后来建立的三个朝代和大理的首都都在杨卯。大理自公元8世纪至13世纪唐宋时期(即738年南诏建立至1253年大理失陷)的500多年间,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诏、大理的都城。

元朝大理灭亡后,云南仍是大理的政治中心。元朝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省,行政中心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是滇西最大的城市,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