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青:陈金山被调走后,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为什么没有人提前注意到?

山海青:陈金山被调走后,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为什么没有人提前注意到?宁敏镇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陈金山的转移,金坛村的危机完全暴露出来,村民们都炸开了锅。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危机。为什么没有人提前注意到?

陈金山从福建到宁夏海吉县挂职任副县长,挂职期为两年。时间到了,他被调到另一个岗位。在被调走之前,他特意请了一个记者来宣传金坛村的蘑菇种植,这让金坛村着实生气。

他的两年任期有三个贡献。一是介绍海基女工到福建打工挣钱,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开通海基至福建的班车,方便农民工回家探亲,增进两地交流。第三,让村民种蘑菇赚钱,快速致富。

这样,陈金山的贡献是相当大的。确实给海吉县尤其是金坛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也埋下了巨大的危机。

马德保的蘑菇卖出去,彻底激起了村民的赚钱欲望。同时,上级部门解决了大家赚钱的最大痛点,给村民提供无息贷款作为资本。于是村民们开始效仿马德保种蘑菇。光是金坛村,一下子就增加了十几个蘑菇棚,可想而知产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纵观历史,经济学中关于供求关系的道理从未改变,金坛村的蘑菇也是如此。当初金坛村率先种植,村民们确实尝到了甜头,家家户户的钱包都鼓了起来。此时的蘑菇市场还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当时的蘑菇价格是两元八斤。

很快,附近的村民开始效仿金坛村,开始种植蘑菇。几个月之内,玉泉营涌现出100多个蘑菇棚。此时蘑菇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蘑菇价格一度跌至八毛钱一斤。

村民面临的巨大危机不仅仅是蘑菇贬值太快,还有蘑菇生产周期太短无法保鲜。如果当天生产的蘑菇放在第二天,会直接枯萎,很难卖出去。

换句话说,蘑菇生产根本停不下来,很快就会堆积如山,而且时效性也很强,但是整个蘑菇市场已经太饱和了,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蘑菇的销售。

到目前为止,凌教授的应急措施是搭建一个临时保鲜棚,尽可能的保存鲜蘑菇,减少损失,但不是治本。马德富的办法是在现场会上曝光蘑菇严重滞销问题,上级领导号召各单位和干部职工买蘑菇吃蘑菇,只能解燃眉之急。

我猜测解决蘑菇销售的方法有三个,一个是在宁夏省外销售,一个是利用媒体渠道,一个是在其他产品中销售加工过的蘑菇。马德富教授和凌教授将如何解决蘑菇销售的问题,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提前注意到这么简单的供求关系。难道连和凌教授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教授和凌教授一定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应该预见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存在。那他们为什么不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答案显而易见。陈金山作为一个副县长,他的政绩将决定他挂职期满后的任命,所以他会尽力做出好的政绩。

在种蘑菇这件事上,他只是想让村民通过种植增加经济收入,从而丰富自己的政绩。所以,光点马德保的蘑菇棚是远远不够的。他想让所有村民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尺度,真正体现他的政绩。至于供求关系,暂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至少在他的两年任期内,一直是供大于求。

所以,即使他已经知道未来会出现蘑菇严重过剩的情况,他也不会牺牲自己的政绩来避免这样的局面。

是官员,而凌教授是学者。在他的字典里,能在新的地方开发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学术。他也知道供求关系,但为了推广他辛辛苦苦研发的蘑菇栽培技术,他顾不上了。

提前知道供求关系的人没有采取措施。不知道供求关系的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他们太贪婪了,不会疯狂生产蘑菇。一场不受控制的小危机迅速演变成所有村民不得不面对的大危机。事实上,金坛村有更多蘑菇的事实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种蘑菇这件事上,最大的赢家肯定是马德保。作为第一个种蘑菇的人,他已经赚够了钱。即使他后期赔了一些钱,也远远比不上他赚的钱。

最大的输家肯定是犹大叔叔。作为村里最后一个蘑菇种植户,他只是借钱种了第一个蘑菇,却遇到了价格大跌,市场过剩,一分钱都没赚到。可以说他把钱都输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