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中国古代的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么时候?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小冰期,而根据《竺可桢》中中国的气象史料,结合历史朝代的兴衰,不难发现,历史上经历的最大的社会动荡与小冰期密切相关。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至西晋初,第三次是唐末至北宋初,第四次是明中叶至清中叶。所谓的“小冰期”,主要是全球气候经历的一个寒冷期,最近的一个出现在明朝中期到清朝中后期,所以也叫“明清小冰期”,最严重的是。小冰期的典型特征是气温下降,但它带来的次生灾害是最可怕的,明朝的灭亡与此密切相关。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海南甚至下了大雪。据史料和文献记载,当时全国各地都有雪。甚至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和淮河都结冰了,夏寒的天气和夏季的霜雪连绵不绝。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代郑德元年(1506)冬天,广东琼州万州雨雪纷飞,广州潮州(1509)大雪纷飞。要知道,琼州首府万州就是今天海南岛的万宁县,潮州就是今天的潮安、潮阳等县。即使在这里,也有大雪,可见当时的寒冷。

据《江南通志》记载,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十五年(1502)“冬寒,祁阳水结冰,余姚水结冰”。在湖南衡阳西南的祁阳和浙江东部的余姚,流经这一地区的潇水、曹娥江和邕江都结冰了。

此外,《明史五行》载,“景泰四年(1453),十一月至次年,、鲁、豫、浙、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五年正月(1454),南方各省大雪四十天,苏联饿死的,经常冻死的都算。”江南各地已经下了四十多天的雪,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但如“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开远下大雨雪,冻死许多牲畜”,“雪停时,人畜冻死三尺多平地”,“下大雨冰雹,伤庄稼一百二十五里,死了许多人”,“坏房一万多间,死人一千多间”,“益州下大雨冰雹,如板。

在这个持续了上百年的“小冰期”里,最冷的一年出现在清朝嘉庆二十一年(1816),因为一次火山爆发,让本来就饱受“小冰期”之苦的人们雪上加霜。嘉庆二十年(1815),位于印尼北部松巴瓦岛的坦博拉火山在沉睡了5000年后突然爆发,爆炸指数高达7(火山爆发性指数中为8)。这次火山爆发不仅对当地人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还因为大量火山灰喷入平流层而对全球气候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为平流层充满了大量火山灰,全球气温骤降。嘉庆二十一年(1816)八月,“天气突然变得像冬天一样冷”。在东北的黑龙江双城,农历七月盛夏居然出现了严重霜冻,导致农作物歉收,民众纷纷逃离。安徽、江西等地在农历六七月有降雪记录,而台湾省新竹、苗栗等地则出现了同年冬季罕见的霜冻现象,新竹更是“十二月雨雪,冰硬一寸以上”。

据史料记载,这种寒冷的气候实际上在明朝洪武时期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并且从明朝中期开始,气候一直保持“持续寒冷”,直到清末光绪六年(1880),才开始再次逐渐转变为温暖期,这个持续了400多年的“小冰期”才逐渐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