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的历史演变
王死后,他的儿子徐少泉失去了长门外下塘的花园。他“用自己的意志增加了损失,失去了它的真相。”此后,徐家在拙政园居住了百余年,徐家后代也日渐衰落,园子也渐渐荒芜。
明朝崇祯四年(1631),公园东面的十余亩荒地被刑部侍郎王馨漪购买。王珊画山水,精心管理和安排丘陵和山谷。完成于崇祯八年(1635),取名“归园”。其中有楼、芙蓉阁、蟠红轩、兰、树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小悦台、紫藤坞、旷景阁、荷花池等。园内奇峰多,怪石仿峨眉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所作的《兰学堂图》记载,当时园内幽僻的洞穴、著名的奇树异草、山间的鸟兽鬼怪,与已经变成土堆的拙政园中间形成对比。直到道光年间,王的后裔仍在他们的土地上生活,但他们逐渐变得贫瘠,大部分成为菜地草原。
清兵入苏,园子就被镇占了。当时花园的主人是徐的第五代子孙,只好在顺治五年(1648)将花园廉价卖给大学士。经过陈的重新装修,显得异常豪华。里面有三四株朱宝山茶花,花艳丽清新,只有江南才有。然而,陈在北京呆了很长时间。他买园十年后,被判流放辽东,客死于坟地。他从未在花园里看到一朵花和一棵树。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非官产,封为宁海将军府,其后为王、燕两镇。康熙三年(1664)改为兵北路(安姓),未改。
在此之前,虽然园主更换频繁,但大部分还是和拙政园一样。对王永宁来说,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园中的景观与的插画(钱泳的《园中漫步》和许的《园林集》)所描述的大相径庭。斑竹堂和娘娘堂建在公园里,三桂的女婿就住在这里。还有楠木堂,100多根柱子。石基直径三四尺,齐腰高。柱子上雕着龙,还有白玉龙和龙鼓,穷极了。王经常在园中设宴,让贾姬看戏。当时人们说,“素娥几支队伍走出去上了银屏”,“十颗迎宾珍珠泼了一地”。后来王永宁因为反清出兵,吴三桂先死了,他失去了家里的财产。他把雕龙楠木的柱子都输给了京城。陈其年曾写过一首诗:“这里已经多年没有县令了,我因公务在身,打算暂时住在这里。堆到马雅琪妆亭,学驴倚画阑唱”。可以看到花园破败的景象。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园改为宿松长岛新署,祖泽申参与了该园的整修,增加了三个亭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缺职。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时曾游览此园。同年编纂的《长洲县志》写道:“二十年来,主人几易其主。建筑虽已雄伟,山林却不如从前雅致。”
拙政园自宿松长岛部撤销后,逐渐分散成民居。它最初是由王和顾必斗,然后一般住在这里。乾隆初,该园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至此,原本整合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成了三个相互分离,各有格局的园林。中间的综合花园是江白的。那时候公园里到处都是荒凉,姜的生意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他开始复兴旧观念。“不离开城市* * *得到山的性质”。园中有万卷书,春秋天美。名流们对此高呼,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曾经有一幅《归园图》。袁枚、赵一、钱大昕等。陆续来到这里,流连写诗。《元美》里有一句话:“人生只与家人同住,借书可以边借青山”。但蒋卓死后,花园逐渐破败。
西园书苑的主人是太史野石宽。其中有书亭、阅览室、书馆和水亭,都是石页在去年废弃后新建的。书亭十景,石宽之子舒凡曾与其侄儿赵怀玉在武进作诗。书苑后为沈道士所有,园中第一间为王美姬大夫所有,亦名成、赵、王。
70多年后,江终于易手。清嘉庆十四年(1809),该园被刑部阆中海宁购买。当时园中的水池被乱石毁坏,经过多年的修缮,查的花园焕然一新,至今仍有名气。但没过多久,在嘉庆末年,又归还给了吏部尚书辅佐的大学士吴邪。他的儿子观察到金德曾在此居住,所以苏族人称之为武院。春天游人如织,商贩鱼龙混杂。尽管这座花园仍然保持着“水木宽广、山川有趣”的特色,但只剩下旧花园的三分之一了。所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梁章钜带着《云南天图》游览园林时,说这里的景观与160多年前的田芸图大不相同。由于吴长期在外地为官,疏于管理,亭子逐渐坍塌,台球厅萧条。
花园南面的东园第一宅,是工部尚书潘石屹的。潘父子?在内蒙古建唐蕊书店。咸丰十年(1860),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日),太平军进入苏州。忠君李秀成,取拙政园,盘于东。西边府和王府合建钟,相传山楼是他办事的地方。“数以百计的工匠常年劳作,作品未完成,城池已破”(马如飞《劫灰录》)。据李鸿章后来写给李赫章的信,“忠宫琼楼玉宇,曲兰洞房,真似仙洞”,“有三四园,二三戏台,是我生平所未见”。
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占领苏州后,以中王府为其在江苏的总督行苑,藩司也在其中任职。善邮局付了三千两银子给原主人吴,把园子还了公,西边姓王的房子仍归王。当时政府还在公园里附设了一个医疗局,可以行医,涂药。过了一年多,有人来园子里参观,看到“东西变质了十分之五”。同治五年(1866),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张(光绪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住在拙政园潘宅原宅。张能的字画,经营和培养,逐渐回归旧观念。有元香堂、蓝田、玉兰苑、刘地、东朗、琵琶屋、水竹居、采花楼、烟波画院、芍药坡、月香阁,最好的地方都有。画的是十二卷《五缘图》。张升任浙闽巡抚后,有一天离开了苏联,于是与右使唐德寿、粮库总管英溥、恩(均为满族)商议,提出设立会馆,价格3000元,修缮费2000元汇往藩库。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拙政园改为“八旗会堂”,包括中央花园和花园前的房屋,但花园仍名不副实。光绪十三年(1887),又进行了一次整修,“先改园门,扩建其旧制,...其他的学习者也提供了帮助,成观塔就建在池野。当时园中古树参天,“建廊,清泉附地,过沼,陡石为门,峰巍然。”这种以水为主,水面宽阔,自然风光的格局基本保留至今。
光绪三年(1877),王在花园西园的宅基地,以6520两白银卖给吴县富商张,改称“步园”。当时园中只有一两个亭子,破败不堪,已非往日。张经过大规模的修缮,现已形成塔影亭、流亭、浮翠亭、李亭、坐伴、彝良亭等景点,并新建了36座美丽的鸳鸯亭和18座曼陀罗花亭。
光绪二十年(1894),张取得所撰《王拙政园》碑拓,复抄碑石,得、沈周遗骨,建“崇文崇沈斋”。张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华与美观,有些已经失去了拙政园的特色。但张和他的孙子子东都喜欢昆曲,他们建了36个鸳鸯亭,顶结构是“滚棚顶”,音响效果很好。昆曲的前身俞振飞,经常和他的父亲,曲库圣人苏禄来此赏玩。
随着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爆发,起义浪潮迅速波及中国各省。江苏省省长程德全于6月5438+091165438+10月5日宣布独立,就任大都督。1911年11月21日,江苏省议会在拙政园成立,原咨议局成员55人出席会议。程德全亲自出席了会议,并宣布了会议的目的。咨议局成员转为省议会议员,选举议长张謇为议长,为副议长。这时,八旗冯至会馆已改名为冯至会馆。由于八旗官巡苏联减少,会馆经济不好,对外开放,收取热钱。公园里开设了茶室和娱乐场所,通过唱滑稽戏和讲故事来吸引游客。每天只有几十人入巡,唱戏的时候可以增加到200-300人。
民国五年(1916),冯至会馆由水上警察局长邱义南管理。民国八年(1919),冯至会馆(现苏州博物馆)的房子作为疫医院修建。民国十三年(1924)九月,江浙战争爆发,大量军队集结苏州。
民国14年(1925),65438+10月27日,冯军第一军军长张宗昌率所辖第一阶梯团约1500人开赴苏联,司令部设在冯至厅。
民国17年(1928)9月至23年(1934)10月间,第二次被借用为戒烟中心。之后还做过区公所(给老人口述材料)。目前,园林博物馆旧楼在民国九年(1920)左右卖给了李鸿章的侄子、清末云贵总督李景熙。由李斥巨资翻修,十分精美。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后代都没有在苏联生活过。他的房子抵押给了一家银行。“1月28日”。
民国19年(1930),7月15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塌,砸死两名游客。此后,倒塌的回廊一直由木头支撑。山楼后面的木桥也坏了,无法通行。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到“狐鼠穿屋,青苔盖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飞机数次轰炸苏州。元香堂被地震破坏,南轩被烧毁。园内各处亭台楼阁破败不堪,枯萎破败,一片荒凉。同年冬,吴县派出所下令在冬防期间将沿城乞讨人员抓捕收押,冯至厅作为临时收容所。
民国二十七年(1938),负责建立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的北洋元老见会馆大部分房屋保存完好,未遭破坏,即租下拙政园作为伪政府办公场所,并向张借了一个补充园。5月23日,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在苏州成立。省会设在忠王府和拙政园,陈泽民任伪总督。其间,拙政园略有修缮。陈群任伪总督时,还在西园建了一座日式木屋,用来接待日本将领和特务头子。
花园的东花园,也就是“归乡居”,荒废已久,一部分成为荒地,一部分散落成民居,与中央花园用墙隔开。出入口通过道观巷(1958)与东北街相连。公园里有几家殡仪馆,棺材混杂,十多间破旧的房子,还有一片荒地。在被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花园的东花园和中央花园相连,修建了一座小别墅,供伪官员居住。土堆上的小亭子稍微修了一下。剩下的到处都是杂草,还是寸草不生。
随着1945抗日战争的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伪省政府垮台了。
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至苏联,借用拙政园作为其校舍。中央花园和房子是办公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的一部分,东部花园作为员工宿舍。花园外的菜地(现天全阁)买下来,改成了游乐场。西配园仍归张。
1948年,由于校舍不足,社教所向张的后代张租用了西园及部分房屋。
1949苏州解放后,社会教育研究所迁至无锡。拙政园及前屋为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所用。
1951年11月,苏州专员办根据中央关于历史文物保护的一贯指示,将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办迁址。文管部门立即修缮,邀请专家和著名工匠规划修缮,山、水、桥、亭、堂、厅、墙、门都修复如初。
1952年6月工程竣工,10月6日正式开放改造后的拙政园中园和西园。临街房屋中间部分为苏南文管会(后为苏州博物馆)所用,南面原李宅为苏南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改建为苏州园林博物馆),西面临街房屋为张的洪泽小学(后为平江区医院)。
1952下半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手中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又进行了大整修。之后在东园重建围栏,逐步挖池堆石,种树种花。
从1959下半年开始,大规模修建东园,新建大门、芙蓉阁、汉卿阁、香榭等。,于1960年9月完成。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分已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统一、各具特色的园林。
1961 3月4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拙政园逐年翻新,呈现出大方、自然、清新、旷达的风格。不料十年动乱后,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被迫关闭。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然它仍然对公众开放,但大厅的陈设已经被搬走了。影楼倒过来后,放了幻灯片等东西,改成了“儿童乐园”。文革期间,园林工作人员不但没有破坏名园,还尽力保护古文物,使拙政园在粉碎“四人帮”后得以逐步管理。
1976年,拙政园征用九亩八分地,扩大园林面积。
从1979开始,园内的建筑和假山经过多次修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也陆续修复。
1980年,元香堂大修,4万元,木材26立方米。
1985大修香洲、福翠阁。
3月30日1988工艺美术学校搬离李宅,苏州园林管理局投资1.2万元进行改造,4月25日1989竣工。在这一点上,拙政园算是一个。
1991 4月,拙政园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指定为中国特色旅游点。
1992年9月,在拙政园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术学校使用的部分)的中轴线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专门研究园林的博物馆。博物馆按照四馆布局,分为园林原貌、园林历史、园林趣味、园林冶金四个展厅,展示了苏州园林在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从1994到1997结束,以拙政园为首的苏州古典园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997 12.4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会审议,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正式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6、1997年,拙政园分别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荷花展和第一届拙政园荷花节、第三届全国杜鹃花展和第一届拙政园杜鹃花节。此后每年春夏都会举办杜鹃花节和荷花节,至今已举办十余年。
1997年秋,加拿大温哥华的拙政园和逸仙公园正式成为“姐妹园”。
2004年3月与亨廷顿植物园中国园结成“姐妹园”。
2000年下半年,拙政园启动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1年3月28日,顺利通过国家古典园林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2001年6月8日获得英国国家质量保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2001年,拙政园以全国最高分通过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旅游景区(点)。2003年,对东部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建成了园外花园。
2006年3月,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开工。为进一步扩大旅游区,管理处办公区迁出园内,在东北一般保护范围内新建办公楼和旅游停车场。
2007年5月,正式获批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同年,新建了一座园林博物馆,同时改善了南部的周边环境。
截至2014,拙政园管辖面积约83.5亩(5.6公顷,含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不含苏州博物馆、新馆,原为拙政园驻地),扣除花园9.8亩、售票厅1亩,开放面积约73亩。73亩开阔地中,仅有38亩为清末建筑园林遗产(现园林中西部分和清末张住宅为老苏州园林博物馆),而园林南面的两栋建筑,在历史上是拙政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1950年代就已经从园林中分割出来了,一个是清末八旗冯至会馆的住宅部分(面积约12亩),今天是”。 自1960起,属苏州博物馆,二是清末张步院居住部分(面积约9-10亩)。在被长期侵蚀后,它于2003年6月被苏州当局夷为平地,并被改造成贝聿铭设计的新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