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前言:《论语》中记载的是孔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对弟子的教导。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夸口说,他用半部《论语》统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事实上,《论语》中的很多经典词语,我们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它们的含义吗?这本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北师大教授于丹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至今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温暖的劝导。
百家讲坛讲天、地、人之道。
不要以为孔子的《论语》是我们现在必须要仰望的东西。我们认为它是深奥的,不可企及的。这里面有多少玄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永远是简单的,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论语》告诉你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大家如何过我们内心需要的幸福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觉得《论语》是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过去的。是一本很简单的书,可以以人伦关系为切入点,教会大家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熟悉现代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句引语。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前,《论语》是孔子在给学生上课时留下的课堂笔记片段。他的学生整理了这些,后来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易·文志》中有这样一个定义:
《论语》,孔子回应弟子,当代人,弟子,听到孔子的话。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大师为卒,大师按系列编纂,故称《论语》。提问的是门徒,当他回答时,“人和门徒互相交谈,听到了大师的话。”大家有问有答,有交流。就是这种问答,短短几个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弟子有了自己的记载,师傅就是一个棋子,师傅按系列编的,所以叫《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放在一起,就成了一部《论语》。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会觉得没有什么深刻的逻辑,《论语》中很少有长篇大论和严谨的论述。《论语》都是很短很短的文字。
学生:老师,你能多说几句吗?你总是这么健谈,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
孔子:我根本不想说什么。
学生:老师,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我们要记住什么?
那么他的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子曰:“天说甚么?”四点出行,万物出世,你能说什么?其实这是一种教育。他的老师对他说:“你看,天在人间,上古的世界已经没有了。它会说话吗?”它不说话,春夏秋冬不还是好天气吗?地球上不都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空,聊聊天。“那么《论语》是什么态度呢?就是用简单,温暖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众所周知,孔子一生自称弟子3000人,其中圣人72人。这些人中的每一个都是种子。他们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却不靠那些长篇大论、宏观的言论。我们说《论语》最终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子在教育学生,讲世界的道理时,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他一定是温柔的,顺从的,诱导的,他和别人谈判的态度其实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体现了一种中国人的哲学观。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在于,在这片土地上,他是最有行动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空中降下来的,所以我们讲的是创世的全部故事。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是怎么来的,是由盘古发起的。但这种开拓并不像西方神话中的突然变化,比如拿一把大斧子,啪的一声,然后闪闪发光,出现什么样的宇宙,什么样的一切。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用的叙事,如《三五历》所述,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值得期待。
上面写着:天地混沌如鸡,盘古生于其中,八千岁。天地开,杨青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上帝在天上,对地球是神圣的。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盘古十尺,故八千岁,日数极多,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那里很静。盘古就诞生在其中。持续了多久?八千岁,天地开。一万八千年后,天地开了,但不是一个固体的裂缝,而是两种气体分开了。是天,阴是地,就是阳的升起成了我们的蓝天;被污染的空气下降,成为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也在其中。是创造的终结吗?其实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始。中国人讲究变化,所以叫“一日九变”,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就像新生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一种状态。这六个字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被称为“上帝在上,圣至于地”。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这样你才能有飞翔的翅膀,不会对世界上的许多规则和障碍妥协;但是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他的行为。只有理想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家而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没有天空的人是实用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才是我们的天地。
圣人孔子,如盘古。
于是故事继续说,天地还在动,天高十尺,地厚十尺,盘古长十尺。他和天地一起成长,所以最后,它成长了一万八千年,它成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认为叫天地的人是三才,人的意义和天地是一样的。大家对西方神话都很熟悉,你会发现它们往往强调激情、感性、神秘等一些印象;而中国,强调的是一种庄严的理性,一种温柔敦厚的美,这是圣人孔子的姿态。
应该说孔子在后世流传的形象,是学生们用爱心加在他身上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也就是孟子后来说的:我善于培育我的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结在一个人的心中,他才能如此强大。
画外音:《论语》的精髓就是将天之大、地之厚的精髓融入人心,让天地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我们中国人也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富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的精髓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吗?....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什么?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天地赋予我们的力量,那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提倡创建和谐社会。什么是真正的和谐?它不仅仅是一个社区中邻里之间的和谐。它必须有一种敬畏,一种遵从,一种你和生物动物之间的默契,一种地球万物和谐快乐地共同生长的力量。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提取和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像孔子一样获得心灵,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揭示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的色彩非常温和,给你日常的真理,但他的内心是非常庄严的。他心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什么?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孔子是一个特别注重信仰的人。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贡问:总,我们为了将来当大官,向你学了这么多。你认为什么条件可以治理国家?
孔子说:只要三个就够了。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充足的食物;第三,民众对国家的信仰。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要稳定,政治稳定,需要什么?大家普遍认为不够。老师简单地说,“兵足食民,信之也”(《论语》颜渊)。说我告诉你三件事。第一种叫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做保障。第二是温饱。第三,人民应该对国家有信心。他说三个就够了,这很简单。这个学生矫情,说三个不,太过分了。子贡说:我要走了,那什么先来?如果你说什么我就得去,我总是不着急。如果我说去军队,那么我们不需要军队。人要吃饭,但我们还是要有信仰。子贡还没做,又要问,说,我得走了。什么先来?这两个再给我一个,老师很认真的告诉他,说,吃吧。我们宁愿没饭吃,然后总得出“自古人皆有死,人无信不立”的结论。他说没有食物,无非是死亡。自古以来没有人会死。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的崩溃和瓦解。其实政治是什么?政治不一定让每个人都过上物质文明发达的生活。它只是一个标志,真正来源于内心的稳定和对一个政权的认同,这一切都来源于信仰。这是孔子的一个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团结一个国家。
前几天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价21世纪我们各国的生活,不仅仅是过去的一个标准,还有GDP。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快速增长,而且每年都在提高。现在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GNH。这是什么?就是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指数。评价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富强,不仅要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要看每一个普通人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他在这个社会有安全感吗?他快乐吗?他真的认同自己的生活吗?他满意吗?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不算太高,64%左右。我们在91参与调查的时候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高,当时进行了很多改革,幸福指数提高了,当时达到了73%左右。但是1996年我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指数已经跌到了68%,这是一件非常混乱的事情。换句话说,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极度繁荣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可能会遇到更复杂的精神困惑。
大家肯定也会有同感。今天,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这个选那个,所以大家都困了。其实谁也不想过苦日子,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相对不满意的时候,比如说享受今天的幸福呢?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们会有一种解决方式吗?我们再回到《论语》,看看2500多年前,当时的物质生活是多么的贫乏。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但是孔子曾经评价说,他的一个学生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众所周知,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
他说:圣人回来了,在陋巷里吃喝;人不忍则忧,回去不改其乐。(《论语·永业》)
这是什么意思?家里的食物很少。这不可能是满仓的全部。可能刚好够做饭,所以只是一个小筐;一瓢水,一瓢里的水,足够喝完了;你住在哪里?在一条简陋的小巷里,一个非常破旧的小地方。这一切,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我们别无选择,人生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活在这种情况下,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就是从不改变自己的享乐,那别人呢?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为此烦恼。在抱怨的时候,颜回从不改变乐观的态度,所以他说圣人终会归来,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美德。是那种在任何物质环境下都不会改变心境的平静与安宁。事实上,让我们考虑一下。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心里很温暖,因为我们受的苦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明显在改善,但是人们会越来越不满意,因为你身边总会看到有钱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会让你觉得不平衡。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野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向外无限扩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发现内心。孔子能给我们幸福的秘密是找到你内心的平静。那么今天,人的毅力和决心是什么?在这么广阔的世界里,做好一件小事,是我们的基础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是靠坚持完成的,有些奇迹是最聪明最聪明的人永远也完成不了的。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一天一大群小青蛙在外面玩耍,看到了一座高耸的铁塔。小青蛙们聚在一起,突发奇想,说,我们能爬到塔顶吗?然后大家被这个理想鼓舞,说爬就爬,喊朋友朋友就开始爬。爬着爬着,被太阳晒得气喘吁吁,有人开始怀疑,有人质疑我们是不是傻,为什么要去爬?谁说的?在某些时候,当一个停止,三个停止,五个停止。渐渐地,大家不仅不听了,还嘲笑自己的想法,说实在是太傻了。为什么?这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一只最小的青蛙还在爬,速度不快,就一点一点往上爬。后来大家都傻眼了,大家都不说话了,看着。最后,我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到达塔顶。下来的时候大家都很佩服,就上去问它是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自己上去了。然后大家突然意识到,答案可能出乎意料:这只小青蛙是聋子。当时它只看到大家都开始行动了,但是大家都在说话的时候它没有听到,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里游荡,最后奇迹发生了,它爬了上去。
现在父母都在说,希望孩子聪明。什么是聪明?是听和看,听和看。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仰但不太聪明的人可能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太聪明了,所以比我们聪明。我们为什么要听别人的噪音?为什么我们会爬行并怀疑自己?因为我们内心没有一个信仰,认为我什么都不会,所以你会被别人蛊惑,这是儒家的大忌。
画外音: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是与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子以其天地人合一的博大胸怀告诉他的学生如何寻找人生的幸福,孔子的这一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并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和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这种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后来,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人物。东晋的时候,中国有一个田园诗派,大诗人陶渊明是大家的属性。这个男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诗里购买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为大家开辟了一个天堂,那就是他拥有了幸福的生活。他常说,我属于元天居。他以前是个小官,当过83天的彭。后来,他觉得自己不行了。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开心。有一天,他说杜佑要来这里视察工作。告诉他你要穿正装,这叫“以带见”。你必须系上腰带,穿上正装才能看到。他说,我不能弯腰给村里的孩子要五斗米,我就把印章摘下来走了。我自己放回去就回家了。回家后,他自己写下了“回和来”。他说,以前这种生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忧郁的,是悲伤的。这是一句很好的谚语。所谓“以为中心”,就是我的身体成了我思想的主人,他奴役了我的思想。也就是说,我委屈了自己很多心思,努力的卑躬屈膝,谄媚奉承,就是为了我吃的好,穿的好。所以他说,如果你不去规劝过去,你还可以追求你所知道的,你也知道我过去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回家了,所以我回到了自己的农村。
画外音:老师,如果一个人很穷,但他不讨人喜欢;一个人很富有,但他不骄傲。你怎么想呢?
嗯,还可以,但是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人可以安于贫穷,享受贫穷。
他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永远穷而不媚,富而不骄怎么办?如果一个人很穷,但他不讨人喜欢;一个人很富有,但他不骄傲。你怎么想呢?被逼的总是说这样好,老师也很宽大,孔子说:对,老师说可以,但是还有更高的层次。老师说:不穷就快乐,有钱就有礼貌。老师说:最高境界是一个人安于贫穷,不仅不阿谀奉承,不求人帮助,而且不抱怨。他心中有一种明确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他一生都无法剥夺的。想想看,那是多么的骄傲。一个人在贫穷中依然可以活得有尊严,拥有自己的幸福。其实这就是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画外音: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过贫穷的生活,享受幸福,但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现代人看来,过着贫穷的生活,享受着幸福是有意义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呢?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能有一种非常简单的行为方式吗?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就问过类似的问题,希望一个字可以用一辈子。这是什么词?孔子是怎么回答的?
这就是孔子。在他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不得不严厉地要求他。老是刁难老师的子贡说:老师,这辈子只要跟我说一句话,我就能受益终身。问他老师:一句话,可以走一辈子。你告诉我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遵守。你说的教育,可以浓缩成一个词,但连老师都可以说。老师也很宽容,讨论的语气说:原谅不原谅,就是原谅。他说,如果有这样一个词,那就是“原谅”二字。然后老师加了八个字解释“原谅”二字。这八个字大家都知道。其实这就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忠恕?什么是宽容?意思是你不想做某件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你一辈子做这个就够了,这个经历也够你活一辈子了。这是老师告诉他的学生的。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意味着什么?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的圣人是不会说你要背《千字文》的。只有记住这么多,你才能理解它。记住一句话有时候就够了,那就是宽容。因此,他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丈夫只是儿子的方式,忠诚和宽恕就足够了。我的老师生活的真正真理是忠诚和宽恕。就是这么简单,但有时候很难做到宽容。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现在有多少事,就是事情过去了,但是在你心里过不去。我们每个人都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多少是自我折磨,多少次我们总是在一件事过去之后还想着这件事,觉得这件事已经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在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总是想着怎么才能原谅他说出这么可恶的话。我每天早上醒来都想着复仇。
事实上,当你一次又一次地琢磨这种痛苦时,你被折磨得太深了。佛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出去化缘。走到河边,小和尚恭敬地看着他的师父,因为他刚刚进入道观。他看到有个姑娘在过河,他的主人就走过去问她,说你要过河,那你过来我背你过去,然后我就过去。小和尚目瞪口呆地看着它,然后被放了过去。女孩谢过老和尚,他的师父带他继续前行。小和尚不敢问,说是我师父干的。他走了20英里。他觉得不知所措,终于开口问道:师父,我们是和尚。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女孩过河呢?他的主人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背她过河的时候把她放下了,你背了二十里路还没放下。其实这个道理和孔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如果你宽容,其实你已经给自己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土地。心中有放不下的东西,所以说仁者不忧,就是让你的心灵无限,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在我们的客观生活中,你说一个人遇到事业、婚姻变故、朋友背叛离开,这些事情都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他对你来说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就好比说一寸长的伤口是大伤口还是小伤口。如果是在一个娇弱的小女孩身上,那一定是很大的伤害。她可以幻想一个星期,她总是带着痛苦和药物看着它。如果一个粗糙邋遢的年轻人不小心把球踢坏了,他可能从受伤到受伤永远都不会知道,而这也是一个伤口,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无论是一个娇嫩的小女孩还是一个粗糙邋遢的年轻人,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修炼做到的。这就是孔子的意思。他告诉你,你可以做,但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多做自己高兴的事情。能在这个社会上多帮助别人。
画外音:《论语》告诉我们,人们不仅要买得起药,还要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常说,送人玫瑰,手里留余香。事实上,给予比得到更能让我们内心充满快乐。
仁是核心,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最精髓。除了“恕”字,还有一个字,就是“仁”。他的学生樊迟曾经恭敬地问他:“老师,什么是仁?”老师简单地用“爱”字回答了他。樊迟想了想,问道:“智慧”是什么?老师简单说了一句“认识人”。知人善任叫智慧。所以我们来想想有多简单。关心别人,善良就这么简单,理解别人就是智慧。
所以孔子解释这个仁,说妻子这个人,真正有仁心的人,要站起来站起来,要达到人,可以举一反三,可谓仁的一面。据说每个人都想立足。你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你也要树立别人,你要努力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每个人都想被开发。我们要发展自己,也要让别人发展。如果你这样做,那就叫类比。你是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在你眼前看到这个人的。他在街上有事要做。你弯下腰,举起手去帮他。可以说,这就是仁之道。这就是仁的秘密。仁真正的核心是做在你身边,这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看过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寓言,里面说有一个国王每天思考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谁最重要,什么最重要,什么时候做事。然后我觉得这三个终极问题,想了半天也没人能回答。后来有一天他抑郁了,就隐姓埋名,下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最后住到了一个陌生的老人家里。当他敲门时,他说,请进,他就进去了。半夜,他突然被一阵吵闹声惊醒,然后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老人简单地说,好像他已经把他。那人说有人在后面追我,老头说你躲着我给他藏起来。国王害怕得睡不着觉。很快他看到追兵来了。追兵问有没有人跑过来。老人说他不知道我家没有别人。后来那些人大吵大闹跑了。然后那人洗了血,感激地离开了。老人关上门,继续睡觉。第二天,国王紧张地问他,你不怕被杀吗?为什么你敢收留那个人,却让他走了?你为什么不问他是谁?老人淡淡地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此刻最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是立刻去做,立刻摆脱;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一点都不能耽误。国王突然意识到他已经解决了我所有的三个终极问题。事实上,这个故事是《论语》的注脚。
其实,孔子、庄子、陶渊明、苏东坡,甚至泰戈尔这些古今中外的先贤,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有用的道理。圣人从来都不是那个转头的古书,所以你很难拿着放大镜把他说的话翻个遍。如果你装腔作势,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圣人。其实,先贤的价值在于,他们宝贵的人生经历,能够历经沧桑,让我们今天依然感到温暖。而他在千古前默默微笑,看着我们依然受益于他的演讲。
感觉:
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我们的天地。
2.信仰的力量足以团结一个国家。
3.我们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太多,看自己的内心太少。
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一片广阔的天空。
5.关心他人是善良;知人善任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