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尔滨的香肠和意式面包那么有名?南方人喜欢吗?

哈尔滨的香肠,意大利面包,是哈尔滨地方特产的一张名片。众所周知,哈尔滨在100多年前曾经是欧亚商贾云集之地。当时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远东的中心城市。当时住在哈尔滨的最多的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等等。这些西方饮食文化的民族在哈尔滨长期居住,逐渐把他们的美食,如啤酒、香肠、意大利面包、俄罗斯西餐等带入哈尔滨。

哈尔滨香肠以工艺复杂、用料考究、风味浓郁、色泽红润而闻名。真正烤香肠的老师傅们,曾经向德国人、俄罗斯人学习,经过逐步的调整和改进,形成了现在的风味,在百年的演变中融合了中外风味,最终沉淀下来。传统正宗门派有利多香肠、哈尔滨肉联香肠、哈尔滨商委香肠等。后来又有不少新教派,但都是以香肠淀粉少,肠衣红润起皱,内衬紧密为外观,南北皆知,好评如潮。

至于意大利面包,最好的解释就像法国法棍面包一样,生来就是为了享受面粉的醇香。不同的是意大利法棍的发酵方式不同,所以可以说是俄罗斯法棍。当然,南方的朋友也喜欢,因为吃了之后胃里很舒服。

大列巴涂上黄油,配以红色蔬菜汤、鱼子酱和香肠,还有一瓶格瓦斯。这是一个典型的战斗民族。不,这是哈尔滨当地人的传统吃法。

说起来,周军接触这两件礼物已经很久了。作为哈尔滨某大学的同学,他每年放假回来都会给舍友带点香肠和大杠。香肠很快就被扑灭了,但大酒吧...我面面相觑,满脑子都是困惑——这种又干又硬的俄罗斯面包,就算和馒头卷相比,也没有什么口感优势,嚼起来还疼脸颊。

所以爱吃软糯口感的南方人大多会接受它的无能。

更不用说哈尔滨香肠,原名苏联立陶宛灌肠,在俄罗斯引进食品已有百年历史。外观呈红色的猪肉熏肠,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大家都能接受。

至于大连为什么在哈尔滨那么有名,还是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决定的。

众所周知,哈尔滨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俄中合作修建中东铁路时,大量俄罗斯人涌入哈尔滨。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俄罗斯传统食品店应运而生,大列巴就是其中的代表。

严格来说,“勒巴”在俄语中是“面包”的意思。因为它大,中国人把“大”字放在它的前面。你可以想象4斤面包的概念。

其实只是南方人觉得不好吃的想法,但是哈尔滨人很爱吃。

上面提到的周军室友,会先切一些蒜瓣,然后在面包的硬壳上涂上蒜汁。据她说,味道很棒,或者把面包切片,涂上黄油,配热汤吃,可以当饭吃。

据说上世纪初,能吃得起大列巴的都是上流社会人士或者俄罗斯侨民。解放后,大列巴一度被抢购一空。在那个用粮票限购的年代,一根五斤重的大杠需要三斤半粮票,加上1元钱才能买到,够一家人吃几天。

这件事我应该很有发言权。作为一个黑龙江人,我几乎是吃着哈尔滨香肠长大的。至少我可以说,我吃过的所有香肠都伴随着香肠的味道,所以在我的记忆中香肠应该是这样的味道。

直到来到天津,发现还有其他的香肠,我才知道,我记忆中的味道,只属于东北。

制作香肠的主要原料有肉、肠衣(动物肠衣,尤其是猪或牛肠衣)、淀粉(马铃薯淀粉)、大蒜、盐和硝酸盐。一半是瘦猪肉,三分之一左右是肥猪肉,一部分还加了瘦牛肉,剩下的是淀粉和调料。

我喜欢吃香肠,不仅仅是因为味道,更是因为想家。

事实上,哈尔滨以大列巴、红肠为代表的美食,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哈尔滨文化,而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溶入当地文化的外来文化。早些年,哈尔滨有许多外来民族。这些人有的是为了躲避一战后的饥荒而沿着西伯利亚而来,有的是为了躲避新成立的苏联对俄罗斯分子的镇压,有的是为了逃离苏俄西伯利亚劳改营。这些外国人大多是斯拉夫人,包括苏俄的哥萨克人和白俄罗斯人,还有犹太人和波兰人。这些外地人在哈尔滨定居后,带来了欧式风格的房子。他们大多住在田园独栋和欧式农舍里。在哈尔滨,马家沟、南岗邱琳公司、道里偏安子子、正阳河和中央大街都是这些外国人的居住区。他们定居下来,并带来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利用当地原料加工多丽丝香肠、茶香肠、干香肠,饲养奶牛,生产牛奶、奶油、干牛奶和各种烘焙面包。这些食物有几个特点。一是适合高纬度、高热量、耐寒的人群。第二是耐储存性。第三,吃起来方便,不用现在煮,随时都可以吃。那时候还没有冰箱,这些食品的保质期比本地食品长。这些特点奠定了它在哈尔滨的地位。哈尔滨人喜欢它们,吸收了这些外来文化,形成了这部分食物,以红肠、大吧啤酒、戈拉斯饮料为代表。这些食品除了乳制品和饮料,一般都是烘焙的,制作程序严格。比如那时候没有素鸡精之类的调料,但是烤出来的红包香肠就是那么香。这些形成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支柱,成为哈尔滨的名片之一。外省人来吃,也算是当地特色。回去的时候也会带一些高纬度的特色美食给家人朋友享用。应该说在中国的南北方都很有名气。但客观来说,南北方的气候和文化是不一样的。南方人,尤其是那些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因为口味不同,还是愿意享受当地的饮食文化。但这并不影响哈尔滨饮食文化向全国的传播。

我年轻的时候吃不起,但偶尔吃一次也够我吹牛半年了。这两种食物有典型的北方味道。我个人比较喜欢香肠,绝对的东北味。后来,我被调到了南方。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去哈尔滨奋斗路食杂店买些吃的带回南方。香肠是必须的,有时候大连带回来一根,价格也不便宜。不过南方的同事朋友真的不习惯,特别是大杠的味道又硬又酸。他们更喜欢本地香肠。所以,地域饮食习惯真的很难改变。

为什么哈尔滨的香肠和意式面包那么有名?南方人喜欢吗?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哈尔滨的香肠和大连那么有名?对了,真的很有名吗?至少在本世纪之前,我不知道大酒吧。哈尔滨香肠了解多少?又去北京出差,回家之前进了一家大超市。那时候扬州还没有大卖场。我不知道买什么带回去给孩子们。当我转向冰箱时,我看到了香肠,于是每样都买了一点。喜欢吃肉的孩子,我觉得把这些东西拿回去可以马上吃。

果然,我进门后骄傲地拿出两种香肠,眼巴巴地看着孩子们。方香肠,第一次吃,没觉得好吃不难吃,一般般。那时候火腿肠好像还没占领市场。怀着期待,我们敞开了心扉。大蒜的强烈气味几乎使我们窒息。回到这里真好吃。香肠放在一边,最后还是扔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买香肠,全家第一次品尝香肠。不能说不好吃。我只能说,口味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无法接受。你后来吃香肠了吗?是的。所以我的文是第一次买。后来我去大连出差。我的同事让我带一些哈尔滨香肠,这是为邱琳指定的。我仔细发现了这个牌子的香肠。我顺便买了一个。

我在想的是,指定品牌可能不是这个味道。吃了之后发现和第一次差别不大。但有了心理准备,就没那么排斥了。我看了很多电视剧,包括很多关于哈尔滨的故事。冰天雪地里,经常出现扛着香肠回蒸房的场景。所以,我只能说,不是菜不好吃,只是味道不同而已。当然因为物流,现在香肠的受众更广了。就像年轻人对麻辣的偏好没有地域差异一样,他们对香肠的接受程度超过了我们。

再来说说大勒巴。第一次看的时候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办公室有个北方人,她妈东北的,要吃饭。有了宝藏后,她又看到了大杠,买了下来。在办公室里,我每天都在谈论我在哪里。那时候是物流的速度,远没有今天。我们同一个办公室的几个人和她一起等着。我问她:“大列巴是什么?”?她说这是一种非常美味的东北糕点。

当时知道北京八块,大麻花,豌豆黄等。好像没吃过东北的蛋糕。同事收到大杠的时候,我们都在等着看有什么好吃的。当我看到那是一个巨大的面包时,我惊呆了。有这么大的面包吗?我的同事试图用手为我们折断一些,但没有用。后来我找了一把水果刀,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大吧台。

我至今忘不了一口吃下去的感觉。不同于面包的柔软,它坚硬坚韧,关键是酸味。碍于同事面子,我只说了一般,没说“不好吃”。而我们几个人的共同感受是,怎么会有这样味道的面包?

现在网上有很多红肠,大吧。那天心血来潮,买了哈尔滨的一家大酒吧。我以为第一次吃大杠是路上时间长了导致的酸味。现在物流多快啊!下单的第三天,我收到了一个快递。晚饭没吃,就开了大酒吧。好像比当年软了一点。我用刀把面包切成片,放上咸鸭蛋。勉强吃了一个,第二个就不想再吃了。

真的,这里知道的人不多,不管是大热巴还是香肠。之所以知道东北的饭菜质量,是因为我们单位是从北方搬过来的,东北的同事很多。这么说吧,大吧是我买的,我请姐妹们吃的。他们很惊讶,这么硬的面包我怎么买回来了,问是不是过期很久了。

我是江苏扬州人。我不是南方人,是华东人。但是从意外的经历来看,洪畅和大列巴并没有那么出名,也没几个人喜欢。

很抱歉这样的回答让你失望了。

生活在外地的老哈尔滨人不要错过哈尔滨的红肠!哈尔滨的肉联、正阳楼、丽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但是尚维的香肠只能通过朋友或者亲自回哈品尝。像“哈尔滨风味香肠”这种蒙古仿制品,不是真正的哈尔滨人买的。

除了作为礼物,当地人不怎么吃。相比较而言,美泰的槽面包总是供不应求。

南方人对哈尔滨香肠和大杠不太感兴趣,只有老哈尔滨人忘不了。现在卤肉都可以当零食吃了,想想就流口水…

我个人不否认邱琳公司的大列巴和香肠确实是哈尔滨特有的食物(其他地方真的没有),但我个人更喜欢华美的餐厅的沙尔克面包和尚维的香肠,这是中国特有的食物(更精致美味)。

我非常喜欢吃大棒。天津几乎没有正宗的俄罗斯酒吧。前几年在木南路和河北路路口有一家加盟店,味道真的很不错。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店了。以前在佟楼综合食品商城有卖,但是口感略差。至于其他大小不一的面包店,也有做,只是口味没那么纯正。现在想吃这一口,只能等到食博会再买哈尔滨的大棒和香肠了。

我觉得有点远。个人觉得太原也有卖的。有一家叫益寿店的肉铺,也卖哈尔滨香肠。不过说实话,30多斤的价格和本地的十几块相差不大。买了一次就再也没买过。当然价格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这个香肠没有那个好吃。好像他们的香肠在当地卖的不好。当地人不会花30多块钱买粉条香肠,连纯香肠都卖不到这个价格,何况现在还没有。我没见过,更别说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