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陆家嘴的发展史
明朝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该河自南向北与吴淞河汇合后,转向东流,在东岸形成一口状冲积滩。
明代翰林院学士沈璐生卒于此,故称此滩为陆家嘴。
境内河流众多,有高香浜、谢家浜、东洋泾浜、陆家嘴港等。
明末清初,境内西南、中部有零星渔民,后形成彭氏家宅。
清朝乾隆年间,为了防洪和抗咸潮,有一个防护塘,塘外有荒滩,塘内有防护塘沟。江苏等地的船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杨家峁、余家门、花园石桥、叶放桥等自然村屋。
清朝嘉庆年间,形成了王家门小村。
张家雁、吴家弄、蒋家弄等自然村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
清同治元年(1862)以后,英、美、法、日、德相继在中国兴建仓库、码头、书库、工厂。
同治十年,清朝设立轮船招商局,在木渎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南栈馆。
英国商人在泥道口建造太谷栈。
在陆家渡,有法国商人永兴栈、德国商人瑞吉洋行霍油池等。
陆家嘴沿江先后建有英国祥生铁厂、日本黄埔造船厂、日华纱厂、英国生茂纱厂、英美烟厂。
民族工商业还在这里创办了张甜造纸厂、应昌火柴厂和鸿翔兴船舶修理厂。
兰木都地区的商业越来越繁荣,大量的家用电器、砖、瓦、竹等建材,各种土特产等。以此为集散地,逐步形成商业街。
抗战时期,国内商家逐渐从蓝木渎路、陆家嘴路迁到东昌路。
从南到北有陆家渡、兰木渡、游龙路、龙猫栈、春江、汾山、小南洋、太统站8个对江渡。
目前大部分轮渡被工厂和仓库占用,只剩下东昌路、太统站、陆家嘴三个轮渡站。
解放后,东昌路成为浦东最繁华的商业街。
这里有百年老店,如松盛油酱店、大鸿运酒楼、东方羊肉面店、德兴阁等各种商店。
新成立的东宁路和陆家嘴集贸市场。
1992年全国共有26个市级行业,分属14区。
其中有年收入2000万美元的上海肠衣厂、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日产鲜奶26万瓶的上海乳品三厂等。
浦东开发开放后,国内商业和金融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从1980开始,在东昌路两侧开了几十家中国农业银行、浦东电话局、沪东商场、长青花店、丽华家电店、远东电梯厂1号店、洪江服装店。
东昌路东段南侧,已设立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浦东分行,上海信托贸易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浦东分公司等金融机构。
1992中国东方航空浦东售票处、中国建设银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浦东证券营业部在国内开通。
解放后,通过社会改革和整顿,我国居民委员会的组织不断完善。
65438-0958,街道组织家庭主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1960年,1000多名家庭主妇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组织了巷生产组、托儿所、食堂、加工厂等一批街道集体企事业单位,于1984年5月全部划归区集体企业管理局。
街道合作社成立于1979,有服务、餐饮等行业。
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户。
1984下半年成立街道工商企业,现已发展到47户。
1992年末总成交额29218700元,利润2165800元。
其中,街办企业营业额654.38+0887.82万元,利润654.38+0.24万元;合作社营业额6521.800元,利润34.3万元;民间福利企业营业额3818700元,利润578800元。
私营企业税收32.25万元,个体工商户税收45.96万元。
为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从浦城路以东到浦东南路,拆除了东昌路沿线的商铺和房屋,建起了高层和多层的房屋和商铺。道路宽度也从14.5 ~ 20米拓宽到24米。
杨家沟、西小石桥、高邮浜、陆家渡浜等河流先后被填平。
改造拓宽陆家渡路、天都路、东昌路、东宁路、陆家嘴路、浦东南路、台东路等。,并将中国所有子弹街道路改造为65,438+09,027平方米。
2000户使用液化气。
拆除西小石桥、吴家弄、朱家寨等窝棚,建设长航、田常、桃园、东昌、东苑等新村住宅。
一些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到1992年末,新增建筑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
浦东南路西小石桥居民已搬迁,该区域建有18层的银都大厦,综合金融办公。
在黄浦区工人体育场原址,高约90米的浦东海关大楼与浦西老海关大楼隔江相望。
其他在中国破土动工的建筑包括新上海大厦、招商局大厦、中国建设银行大厦、三利大厦、证券大厦和上海航海中心。
水陆交通便利,扩建原有三个轮渡站,新建延安东路越江隧道。
有13公交线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