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推荐一些著名的外国纪录片。

这是中国纪录片论坛的一天,下午的论坛讨论由广播学院何素柳教授主持。

孙剑英(sctv国际部总监):

从80年代开始。我同时从事生产和商业。在国际市场上,我是一个卖中国纪录片的商人,我通常是一个制片人。

自1995以来,我们已与海外影视机构签约,输出超过150部纪录片,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影视人文类的纪录片。第二类是自然纪录片。还有一部社会纪录片。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几千家电视台,有很多独立电影人。目前中国走向国际的节目数量与我们国家和我们影视行业的实力真的不成比例。

要被国际市场接受,你必须找到和国外纪录片的区别。

创作理念的差异。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方面的定位和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是直接影响我们中国纪录片海外发展的一个因素。他们认为真正的定位是什么?但是你拍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不管你怎么再现,都是真的。我们的创作思维比较保守,不够自由,不够活跃。大家更习惯用纯观察的方法制作纪录片,好像只有这种方法是纪录片,其他方法都不是。他们在国际创作上非常活跃。他们从不被服务于主题和内容的技术所限制。不管什么手段,只要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让观众接受我的故事,我的主题,我就成功了。

新纪录片有四种代表性模式:

首先是结构方法。导演运用了电视剧、娱乐片、游戏的手法,提前设定好模式,设计好场景,用真人来实现。这些故事是真的,人是真的,但是很娱乐,所以它的收视率很高。

第二,肥皂剧纪录片。它把肥皂剧的元素引入纪录片,这也是一种设计。比如BBC做的机场就是公共环境。他可以选择一个和机场公众打交道的人,通过他讲很多故事。

第三部是电脑纪录片。过去式的东西,历史的东西,科学的东西,我无法用其他方式再现,所以我用电脑制作,和科学家合作。比如我是一只恐龙,我和科学家合作,用计算机重现远古生态系统,这在当时很流行。

第四,秘密纪录片。这种类型利用各种微型摄像机和勇敢的记者深入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比如黑社会,比如贩毒,在政客的谈话中揭露一些肮脏的交易和影响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事情,在一些负面领域进行报道。这类电影相当于侦探片和警匪片,非常精彩。

这四部新纪录片在过去三年里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这部新纪录片的走向和方式,是一种重新被观众尊重的方式,找到了高收视率和高回报率,这是生存所迫。

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我们中国纪录片人不应该陶醉于自己的成绩,而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与世界的差距。

丁原(时代华纳公司的亚洲制片人):

国产纪录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在教你什么,或者是在告诉你什么,但我们不是。我们只是关注观众想知道的,我们会提供,更好的为你服务。我在NHK拍戏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解说能被小学生理解。

当我们拍摄纪录片时,我们有特定的观众。例如,我们是在周五晚上还是周六晚上看这部纪录片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周六下午放映人文,一般是上班族周五要喝酒,周六下午是他们吃完午饭的时间,是他们接受人文、科学等最难的纪录片最容易接受的时间。还有一些娱乐纪录片选在晚上7点到9点。我们的国产纪录片没有很好的分析你的观众。

还有就是我们的方法太原始,不够有创意。NHK有一部电影《宋氏姐妹》,是纪录片。一开始,你第一眼看到它就立刻被它吸引了。你应该读一读,因为技巧特别吸引人。里面有主持人,有再现场景,比如孙中山和宋氏姐妹。主持人与演员交谈。这个对话是什么概念?这个演员在主持人眼里要么是演员,要么是宋庆龄,已经混合了历史和现实的感情。但是我们的再现有很多误区,认为像电影电视剧那样拍戏就是再现。

沃尔特。格雷格(美国资深影视制作人):

“西方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中国纪录片?”这个问题是我在国外的时候经常被问到的。每种文化都不一样。我们在拍纪录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我们拍的内容能让另一种文化的人产生联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问题。如果看电影的人能发现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有同感,他就会和这部电影有关系,他认为这就是纪录片的美。

陆兴东(唐龙国际传媒公司CEO):

在国际节目交易市场上,纪录片、新闻、影视剧约占全球三分之一,纪录片的范围很广,是最广的类别。在交易市场上,纪录片的价格可以和影视剧媲美,但我们很少在国际市场上购买纪录片,因为国际市场上很贵,国内也没有回收市场。

说到纪录片在美国的发展,为什么这么繁荣,主要跟它的播出和回收体系有关。没有这个保障,美国不可能拍一部20万的电影,因为不可能赚钱。美国电视节目的贸易基本占全球95%以上,它的节目可以卖到100多个国家,所以20万就可以做一个节目。

目前国内纪录片不允许投入大量资金,单纯迎合国际市场相当困难。现实一点,也许我们真的可以设立一个纪录片频道。因为在美国探索频道形成全球纪录片库之前,很多纪录片都是分散的,但是在它形成一个点之后,一个经济链就出来了。如果国家做一个纪录片频道,围绕一个播出平台,我们可能有很多事情要做,就像一个实体,从制作人到商家。

崔一平(CTV传媒总经理):

中国的纪录片应该与国际接轨。我们应该从自发创作的原始状态走向专业创作或生产。一个话题一旦可能被某些播出机构或某些投资人认可,就必须进入一定的工作流程或程序才能做成。当我们单独创作这些东西的时候,最基本的前提不是我拿着机器上街拍,而是我要经过大量细致艰苦的准备。它有非常严格的纪录片制作或者说制作流程,是建立在前期对你的选题充分了解,你与投资人充分沟通,投资人对未来播出方充分推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出这样的制作。必须有严格的制作程序和流程来管理资金,然后按照工作程序一步一步的创作纪录片。

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不缺创意和想象力,但是缺乏严格的操作规则,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和习惯,缺乏相应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缺少的不是拍纪录片的资金,而是缺少好的选题、好的创意、好的人才和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

我们办了很多央视的栏目,比如《探索与发现》,比如《人物》等等。我们在创作中力求探索出一条按照一定的制作管理方法和流程,批量制作高质量纪录片的道路。

程春立(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市场总监):

我苦苦寻找节目出口市场十几年了,从无到有,从送人到现在播出,一年能产生八九百万美元的利润,还是迈出了一大步。当然,从数字上看,60%是电视剧,只有6%是纪录片,纪录片在我们海外出口中的比重还是很小的。

我们最畅销的电影是周舟的《世界》、《鹿与鹿》、《中国与云南》、《平衡》、《中华文明之光》、《学生村》、《我的朋友》、《舟舟》、《金丝猴》,当然还有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比如《神州奇观》、《神州大地》。如今,许多国际纪录片获奖者都在忙于专栏创作。所以,我觉得很可惜。我还是希望在我们的创作团队中,一定要有一批人专门研究国际市场,研究别人的纪录片是怎么做出来的,然后做适合市场定位的纪录片的创作者。因为如果没有的话,真的很难大面积大批量的出去。

另外可以和国外合作适配包装,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当然也有订单。然后是努力生产程序的多个版本。

还有就是强调题材的多样化。比如我们最近卖的比较好的电视剧是《康熙王朝》,就做了一部关于康熙的纪录片,然后在放映《康熙王朝》的时候上映,卖的非常好。

王子君(北京电视台纪录制作人):

北京电视台也有一批相信纪录片的人。相信的程度达到了不同的程度,他们认为拍摄的过程比拍摄的结果更重要。不管电影怎么拍,拍摄过程都很开心。后来我们的专栏放在了黄金时段。这使我们面临一个重大的、完全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要和电视剧争收视率。如果你的收视率下降了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这个专栏将被关闭。很多人说你不能把纪录片和其他片子比,但是广告行业和广告商没那么在乎你。他们非常强硬。专家们说的与他无关。如果你的收视率高,我们就放进去,如果收视率低,我们就不放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原有的贵族创作形式必须被打破。我们在这方面的过渡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导演首先要接受的现实是,我们每10分钟中间有一个广告。我们要为这个广告服务好,设计悬念,看完广告后为它设计这样一个结构搭配。

首先,我们决定采用主题决定论。我们决定什么是好话题。说白了,导演再臭,人家也会看。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们分析过,比如案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收视率是有保障的。我们把题材上观众优势不大的题目交给能力强的导演,这是选题上的一种保证。

第二,栏目的定位是叙事性的。拿到了一个题目,如何判断这个题目的剧情,要把握的标准应该是故事片的标准,兴奋性应该等于故事片的兴奋性要求。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栏目的很多观众都是电视剧的观众,有些观众可以从电视剧中带回来。关键问题是抓住故事,理解故事和故事的结构。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套把握故事的方法和程序。

但是,我们的过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年轻人来我们那里工作,想去那里工作,而且大部分都很有才华,但是很难涉足。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放下架子,没有像我们一样经历如此痛苦的转变过程。因为纪录片目前的主要策略应该是生存。北京电视台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比央视差很多,省级电视台也比我们好不了多少。每个做纪录片的人都要面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了解市场,反思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节目。

Tam(奥德赛传媒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

中国纪录片能被外国人接受吗?外国人能接受中国的纪录片吗?难。尤其是外国观众和西方观众,他们很懒。他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该难过。如果你不给他们看,他会失去兴趣,换台。更何况,最让你觉得无趣的东西,是外国人觉得很新奇的东西,比如一条普通的街道。看完你觉得最新的是什么?有一条高速公路或一座新的人行桥。外地人看着旁边正在修自行车的三轮车和个体户。

可以考虑和外国导演或者美术指导合拍一部电影吗?这部电影完全是中国的电影。请邀请他。他的工资是你的。他是你的。就像一道中国菜,原汁原味的四川火锅到了英国,就没人能吃了。能不能把一个英国厨师叫到中国,教他做菜,看看外国人怎么吃好吃的?

另外,在中国做纪录片和推广纪录片的距离太远。中国最早拍纪录片,背后没有市场。在中国入世的这样一个形势下,这种形势是不可能的。

最后,现在中国没有竞争,不让外国公司进来,真正和中国竞争。电视台的领导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最优秀的员工将在中国入世后离开,他们都将为能支付高薪的外国公司工作。你现在必须考虑如何给他们条件拍出好电影。建议可以允许外国人投资合拍,外国导演和中国制片人可以合作创作这些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