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周民歌的历史渊源

所谓崖州民歌,是指以客家话演唱的一种极为严谨自成体系的中国民歌,发源于古雅地区西丽农村,并向四周流传。《崖州志》指出崖语有六种。其中写的是客家话,和福建语音差不多,用的是永宁里、临川里、保平里、西六里。与郡语相同。这里的客家话是用来唱雅周民歌的汉语方言。属于闽南语系;是后来福建移民带来的,所以标了一个客字。

发源于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崖州,州位于今三亚市崖城镇,辖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刘皇)。这一地区生产和流传的民歌统称为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的形成有两大因素: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将全国各地的民歌带入了崖州;二是经过长期的共存,移民搬迁到雅周,形成了雅周的方言和民俗,进而演变或产生了语言通俗、地方口音浓厚、颇具地方特色的雅周民歌。

《崖州志》中没有明确记载崖州民歌的起源,但从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断,据说民歌兴起于宋代,兴盛于清末。起初只是文人和诗人之间抒发感情,慢慢引入民间在劳动人民中自由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