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博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项伯本人

项伯这个人,首先是不亲近。俗话说“打虎亲兄弟,父子上阵”。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楚左伯,项傅也”。项羽失去了童年,姬父可以说是最亲的人。然而就是这个嵇父在关键时刻把胳膊肘向外拐,看似无意,却间接葬送了我侄儿的国家。项伯悄悄去找刘邦军,最初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去救他的好朋友张亮。因为项羽对刘邦先入咸阳很生气,就着手消灭刘邦。项伯害怕张亮会在战争中葬身火海,所以他先偷偷给张亮发了一个信息,让他逃命。按说这没什么,张亮救了项伯一命,现在项伯回报了,反过来也救了张亮一命。但项伯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太对不起自己的侄子项羽了。张亮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向刘邦汇报,刘邦主动约见项伯。有了儿女亲家这层关系,接下来的鸿门宴,项伯就完全站在了刘邦一边。“项庄舞剑意在重演”的关键时刻,是项伯拔剑起身护着刘邦,让项庄不知所措,紧接着是樊哙的护盾,化解了危机。刘邦的一杯酒,已经超越了一个叔侄的血缘,让人不得不怀疑项伯到底有没有亲情观念。项伯还不至于蠢到认不出现在的处境:帮刘邦就是害项羽。当然,也可能是这样,项伯并不笨,相反,他很聪明。他早就知道项羽的灭亡和刘邦的胜利,所以早早就用实际行动向刘邦靠拢。最深情的项羽,不可能对他叔叔不好;所以排除了叔侄有仇的情况,史书也没有记载。所以,是项伯为了自己的利益,投奔了刘邦。当然这只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猜测,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不得不佩服项伯的精明,发自内心的鄙视他。

项伯不仅不忠诚,而且不忠诚。虽然他们是项羽的叔叔,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臣妾关系,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一样。战争前夕,项伯独自去找刘邦军泄露军事机密,哪怕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论语》说:“我一日三救:与人密谋,你不忠吗?”项伯是大臣,对主不忠,这是素质问题。因为项伯的不忠,他没有被敌人抓住而无奈投降,也没有像韩信一样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背弃刘邦的贼船。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既然项羽决定出兵攻打刘邦,就说明刘和项集团的关系已经变成敌对了。这个时候,嫁给敌对集团的领导人,不是不忠。这是什么?如上所述,据我猜测,也可能是项伯已经预料到了项羽的失败,为了自己的利益,先去找刘邦寻求出路。于是,刘邦想和项伯约婚,这正是项伯想要的。虽然我们俩都明白,这个“子女公婆”完全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最起码也是一种名分。有了这个护身符,项伯就可以说,如果项羽真的杀了刘邦,他就成了叔侄;如果刘邦后来居上,赢了,他就是皇帝的亲家。不管这个猜测是真是假,项伯在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将军事最高机密泄露给对方主帅的行为,是极大的不忠。

第二,项伯改变了历史。

项伯作为配角,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始终只有两个场景。然而正是这仅有的两次出场,改变了刘与项之间故事的情节,改变了楚汉斗争的结局,也因此改变了历史。

项伯出场的第一幕就是秘密进入柳影。项伯偷偷跑到刘邦的军营,是为了救他的好朋友张亮。作为刘邦的心腹,张亮得知了如此重要的信息。他怎么能不举报呢?所以,如果项伯没有去张亮,就不会见到刘邦,刘邦也不会得知这个信息,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宴会。结果很可能是刘、项两军苦战,然后如刘邦自己估计的那样,被项羽消灭。

项伯出场的第二场是鸿门宴。项羽要杀刘邦,鸿门宴是最好的时机。所谓“杀我为鱼”是小菜一碟。但项羽讲义,不肯乘人之危。范增没办法,只好设计了项庄舞剑的场景。就在刘邦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是项庄拔剑挺身保护了刘邦,从而解决了刘邦的生活后顾之忧。试想,如果项伯不拔剑保护刘邦,很可能项庄会突然杀了刘邦,那么楚汉之争就戛然而止,也就没有后来的汉帝国了。

所以,虽然项伯总是认真的拍了两次,但每次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表面上看,鸿门宴这一幕,项羽和刘邦是主角,但在我看来,真正的主角是项伯。

第三,项羽和刘邦

以上批评项伯不忠,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不杀项伯?这样的人保留了什么?项羽虽然动作迟缓,但项伯在鸿门宴上露骨的表现,让连木头人都意识到了其中的微妙。项羽没有善待项伯,是因为他优柔寡断,重感情。一方面,作为叔父,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想背上“杀叔”的骂名;另一方面,既然在鸿门宴上,项羽就下不了决心杀刘邦,当然也没有理由杀项伯。

无独有偶,在刘邦的阵营中也有一个阿香式的人物,那就是萨吉马曹吴尚。曹看到刘和项的力量对比如此不平衡,也萌生了去投奔项羽的想法——当然,他是带着信息来的,那就是告诉项羽刘邦进咸阳是为了王的事。项羽勃然大怒,于是着手消灭刘邦。但是项羽太傻了,在鸿门宴上不小心告诉刘邦:“这是沛公萨吉马和曹吴尚说的,不然他怎么会到这里来?”这么大方的“揭发”你的线人,太幼稚了!刘邦不是项羽。他逃离鸿门宴,回到营地“杀死曹吴尚”。“立即惩罚”——也就是说,你回去的时候,什么都不做,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在外面吃东西爬东西的家伙干掉。可怜的曹吴尚,大概到死也不知道,“背叛”了自己,原来是他要去投奔的项羽。在这件事上,刘邦和项羽的区别体现得淋漓尽致。项羽这样的人适合做兄弟做朋友,但他在政治上成不了气候;而刘邦是个流氓。他符合李宗吾“厚黑学”的标准,可以在政治上笑到最后。

何况项羽的失败。成功后,刘邦曾颇为得意地总结胜利经验说:“这三位(注:张亮、萧何、韩信)都是杰出之人,我可以用之,所以得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不能用。这就是为什么他会为我而被捕。“刘邦对项羽失败的总结很精辟——有人不能用。但是他只说对了一个方面。从“用人”的角度看,还有一个原因是项羽身边有项伯这样的人。试想: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背叛了自己(虽然这种背叛可能是无意的,但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才能战无不胜?外面的敌人可以阻水掩盖,麻烦却从小墙内部开始,没有检查,也难怪范增生气地说:“纵计不足。“总之,从项伯身上可以看出,项羽是该死的。

所以,虽然我们说的是项伯,但项伯的表现在项羽和刘邦的衬托下,就像一个人挑着担子,偏向哪一边。形容阿香的博,还顺手牵连了刘邦和项羽生后。整体来说,就像一部电视剧,项羽和刘邦是主角,但在一集里,主角是项伯。

最后说几句项伯的结局。《项羽本纪》末尾有一段话:“(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侯、宣武侯都是项的,赐姓刘。”他为刘邦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还是他的子女公婆。只是不知道,项伯接受这个称号的时候,心里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侄子很丢人?至于陶侯、高萍侯、宣武侯,史书上没有提及,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项羽的宗族。刘邦从项改姓刘,还是“赐”的。知道项羽在九泉之下,肯定会感叹“成者为王,败者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