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的历史演变
宋代汴河穿过东京内外城,河上有十三座桥,其中以州桥最为壮观。当时的谯周“桥两边都是宋楼,月色相映。”每当明月当空,登桥赏月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熙攘攘。人远眺江面,银波宽广,明月沉底。一时间,“州桥明月”被誉为一景。清代佚名碑文:
石桥高踞沟中,月色冷如银。
敖担山银阙涌,虹光过海玉梁飘。
香车已去花市,茶歌还在楼上。
几次有人吹凤凰管,汴州风光比杭州好。
据记载,谯周位于浔门以北,南在县城的十字路口的南角,与元寨街相连,在桥的东面。桥旧址不可见,有关帝庙,朝东朝西。因为它建在古舟桥的旧址上,所以被称为“谯周关帝庙”。相传关帝庙前的老八角亭高十余尺,下有一砖洞。洞下有水,可以看到月影,俗称“州桥明月”。其实这完全是牵强附会。
谯周是北宋东京汴河上的一座桥,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桥下汴河奔流,波涛汹涌,桥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两岸商业十分繁荣,声声相连。站在桥上,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中间是天街。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可惜在明末被洪水冲毁,遗址在开封市大纸坊街东口和小纸坊街东口之间。
唐宋时期谯周的风貌,只能从描写它的诗词中去想象,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画。今天,我们看到的“谯周月面图”是清朝人模仿并赠送的一幅画。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州桥跨过汴水河,直通天街,赏月,风景极佳。在谯周南街的东端,曾经有一座岳明建筑供人们观赏。
由于久负盛名,诗人们常常以各种形式吟咏,如宋代著名诗人梅的“堤上残雪,桥边灌一馆子,鞍子累我,欲留美歌旁……”王安石的“谯周踏月思念山椒,回首不觉悲,今夜又听得老呜咽,却在山中看谯周。”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孝宗干道六年赴晋国。他在途中登上州桥时写道:“州桥南北时,长者年复一年驾回。她流着泪问信差:第六军什么时候真的来?”他的史诗表现了爱国诗人对恢复国家统一的渴望,传达了隐藏在北宋遗民心中的爱国情怀。但州桥也记载了亡国的屈辱。相传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东京失陷,惠帝、秦帝被俘,经州桥前往北国。
如今,在当年的谯周废墟上,街道通透,建筑林立,街道熙熙攘攘,人如潮涌。每到月夜,天空辽阔晴朗,银装素裹。不是这样的,但似乎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