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享受历史上的祠堂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对后代有好处吗?
祠堂是什么?
祠堂虽然叫庙,但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庙。有一种寺庙,里面念经的和尚拜佛。祠堂供奉着每个朝代的祖先。比如明朝的祠堂,就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明朝皇帝。
所以祠堂里没有和尚和佛,供奉的是各个朝代的皇帝。
祠堂其实始于夏商周。夏朝称为商朝重府,周朝称为明堂。直到秦汉时期,祠堂的名称才基本确定。之后祠堂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可以说,祠堂的名称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几千年。
但在西晋以前,祠堂只供奉各朝皇帝,不供奉其他人。西晋以后,晋武帝司马燕开始给它加皇后和英雄,于是历代都开始给它加英雄或皇后或有重大贡献的皇族来祭拜。
此后,祠堂也成为皇帝奖励英雄、赢得民心的好手段。古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大多把身后的荣誉和名声看得极其重要。于是,皇帝抓住了这种心理,把共享宗庙的范围从皇帝和皇族近亲扩大到有重大贡献和贡献的朝臣或皇族。这也是祠堂的由来。
要知道,在古代,礼仪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非常重视祖先崇拜。我们一年要祭祖很多次,祭祖的时候还要跪拜。可以说,皇帝只接受人跪拜,只有他的祖先和天地之神才能让皇帝跪拜。所以想一想,那些理应享受祠堂的英雄,死后接受后世皇帝的供奉,是一种怎样的荣耀。
所以在享受了享受祠堂的特权后,甚至激励那些大臣们尽职尽责地为王朝努力,只因为他们想争取一张祠堂的入场券。
分享祠堂是一种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虚拟的荣誉,因为分享祠堂只是把一个人的名字刻在排名里放在庙里供奉,后人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所以分享祠堂是一种虚拟的荣誉。
但是,古代朝臣共享祠堂,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可以为后人的脸上增光添彩,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所以祠堂其实是皇族的私人祠堂,但皇帝是天下共主,皇族没有私事。所以,祠堂的性质虽然是家族祠堂式的,但却是天下之事。
其实说白了,共享祠堂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手段。是出于纯粹的政治需要,因为这样可以赢得人心,团结大家为皇族而战的政治行为。所以,共享祠堂就成了臣子死后至高无上的荣誉。
什么样的大臣才能有资格进祠堂?
有资格享受祠堂的,都是历朝历代的大英雄,也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都是人中龙凤。
以最近的清朝为例,清朝延续了272年,但在270多年的历史中,能享受祠堂的只有26人。
先说说清朝这些有权上祠堂的大臣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什么样的大臣有权上祠堂了。
其实清朝的祠堂是继承明朝的,建在永乐。清朝入京后,把明朝祠堂里的神位牌位“请来”,然后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祠堂。
历代皇帝在清代供奉在祠堂正殿,然后这些英雄和皇族供奉在东西殿。
清朝东殿供奉皇太极二弟戴珊、多尔衮、多多、皇太极之子豪格、戴珊之子、雍正十三弟黄安君、清末洋务派王等14位皇亲。以此类推,都属于艾辛吉罗家族的直系亲属。清朝的东殿,除了策灵和僧格林沁是博尔济吉特氏,其他都是爱新觉罗氏。康熙的徐策陵功不可没,所以被雍正封为太子,也是皇亲。桑格林钦被收养为道光姐姐的儿子,后来立下大功,做了太子。因此,凌泽和桑格琳琴虽然不姓爱新觉罗,但也是王室的近亲。
西殿供奉的是13位有实物名称的人,包括清朝开国功臣衣钵一渡、费英东,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协助雍正奠定乾隆盛世基础的大学士鄂尔泰、张,乾隆的妹夫傅恒,乾隆丑闻的私生子傅康安等等。
其中,第十三人是大贪官小沈阳的弟弟,乾隆时期的名将何麟。本来清朝有27人有权入祠堂,但何麟的牌位后来被其弟小沈阳牵连,在嘉庆帝的旨意下被赶出祠堂,所以变成了清朝的26人。
看看清朝的祠堂享受有多难。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及通常在清朝影视剧中常见的纪晓岚、柳永等清朝历史名人,都没有资格入选祠堂。在清代,享受宗祠的功臣多为满族贵族和皇族,张是唯一真正的汉臣。
所以,臣子死后配享祠堂是非常难得的。首先,你得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其次,你要和皇帝搞好关系,取得他的爱和信任。第三,不能牵连家庭。不然家里有人犯了大罪,随时可能被清出祠堂。
比如清朝的鹤林,因为她哥和神的关系,除了祠堂都被拆了。唐代著名人物方也是如此。本来方是有资格进太宗祠堂的,后来牵连到儿子方谋反,方被清出祠堂。
所以,祠堂似乎真的很难配得上,因为它有建功立业的能力,赢得皇帝的宠爱,而要想保住这份荣誉,就得脱离家族的牵连。
所以,在古代,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这是最高贵的追授荣誉,却并没有造福后代。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不能传给后代,也不能当真金白银花。这是非常高的荣誉。
共用祠堂代表了封建皇帝对这个臣子的认可和肯定,共用祠堂也是皇帝用来凝聚人心的手段。它代表了一种纯粹的政治行为,其目的是激励后世的朝臣为皇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