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加工正在向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迈进,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机械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

我国主要依靠引进、吸收、仿制农业机械设备和外援在国有农场开展农业机械化试点,依靠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但是,广大的农村生产力还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农业,农业机械很少。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特别是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重要论断后,农业机械化受到了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视。县乡两级都建立了拖拉机站,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脱粒机、插秧机、粉碎机等农业机械逐步进入农村。农村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部分农业生产过程逐步由农业机械作业代替手工劳动。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机械化逐步由弱变强,农业机械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如今,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正朝着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作业逐渐向产前产后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覆盖的领域也逐渐从农业领域向林业、畜牧业、养殖业扩展。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也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快、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投入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快;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投入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根据国家统计部门2014数据分析,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不足三分之一,但农业机械比重超过一半;西部欠发达地区耕地面积占四分之一,但农业机械保有量不足20%。东西部农机拥有比例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东西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2.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中国农村以农民承包为主。农民承包的耕地数量有限,导致大片土地小型化。粮食种植采取插花的形式,多种作物在一块地里种植。即使种植同样的作物,也可能分别归几个农户所有。大型农机作业不能分块作业,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自己购买的农机主要是自用,基本都是小型农机。小型农机保有量很大,小型农机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结构组成不合理。

3.农业种植结构多变,农业机械化难以适应。以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种植结构灵活多变。农民种植任何有价值的作物。前几年的粮田现在可能变成果园了。然而,农业机械化很难适应如此快速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机械很快被淘汰,而新的农业机械很难被农民接受,很难推广,或者说很难找到适合农民需求的农业机械。再过几年,有了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很多农民可能又能种粮了。后一种情况已经在一些水果种植区出现,许多年长的果农因为无法种植水果,已经开始砍伐果树,种植粮食作物。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4.农业机械研发滞后,农业机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机械研发投入少,R&D科技力量分散。农业机械的R&D主要取决于农业机械制造商本身。开发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优价少。相当一部分农机产品粗制滥造,一些特色农机的研发还是空白。农机研发与国外交流少,农机产品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5.农业机械化投资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这些财政投入仍然很少。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工业反哺农业的程度还很低。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不断加大对东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效果开始显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速继续名列前茅,东西部经济差距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农机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经济的政策支持,中西部经济就会迎头赶上,实现东西部共同繁荣,为小康而奋斗。

2、鼓励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效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要鼓励农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哪里农村集体经济强,哪里就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农业的发展。土地可以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统一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村集体以雄厚的财力支撑农业快速发展;也可以转让给一个经济组织,由它来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其他地方也要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或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土地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加快,这些地方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城市工作生活。家里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这些农民中,中年人比较年轻,数量也不多。许多人年纪太大,干不了农活,干脆放弃了土地。现在已经出现了抛荒的现象,以后抛荒的土地会越来越多。农民之间零星自发的土地流转,也是零成本的免费土地流转。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合理引导、鼓励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和其他有农业规模经营能力的经济组织集中。

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后,可以更好地科学规划耕地,合理安排农业种植计划,购置性能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运行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我们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向。

3.农机研发体系需要重新整合,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需要加强。通过合理整合农机R&D体系,充分发挥农机R&D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农机装备R&D的资金投入,加强与国外农机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农机装备的创新能力,提高农机装备的R&D水平,提高农机装备的高科技含量,缩小农机装备与国外的差距,生产出符合农民需求的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机。

4.建立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变农业机械化落后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通过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资本投资农业机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力度,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上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机装备。

小农经济将被历史淘汰,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将被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所取代。合理引导、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