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高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多少?什么时候?

人民币1980官方报价为美元1 =人民币1.5元。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 ~ 1952)。因为人民币没有含金量,所以最初对西方货币的汇率不是由两种货币的黄金平价决定的,而是基于“比价法”。换句话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是以物价水平为基础的,是一种相对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等因素,中国物价稳步上涨。比如上海的批发价格指数在1949的6月份是100,在1950的3月份涨到了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和国外物价下跌的价格反差,根据上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0949年的65438+65438+10月8日的1 = 80元旧人民币下调至0950年3月3日的65438+1 =至于与其他外币的汇率,则是根据他们对美元的间接套利。

从1950年3月到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涨转跌,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抢购大量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相继宣布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封锁禁运”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降低外汇汇率,以促进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从“促进出口”转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1952 65438+2月,人民币汇率上调至1美元= 26170元。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人进出口商经营。适时调整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增长。

2.第二阶段(1953 ~ 1972)。从1953开始,国内物价趋于总体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有公司统一管理,主要产品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人民币汇率政策基本稳定,有利于企业内部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汇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稳定。此外,中国与西方工业国之间很少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因此西方货币的汇率变动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影响不大。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形势下,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的首次货币改革。3月1955,1,新人民币发行,新旧人民币转换比例为1:10000。自采用新版人民币以来,从1955到1971,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相当于2.4618人民币。

197112+018日,美元兑黄金官方价格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至1美元兑2.2673人民币。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的是稳定政策,即在原有汇率的基础上,参考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并逐渐与价格分离。但此时国内外价格差距拉大,进出口成本相差悬殊。因此,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损益统筹的办法,实行进口利润弥补出口损失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 ~ 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从1973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对外币汇率(仅1978一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调整了61次),在计算人民币汇率时,采取盯住一个加权“篮子”货币的方法,所有货币都在篮子里。

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直接目标仍然是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鉴于美元危机不断,汇率持续向下波动,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逐步升值。1972是1美元= 2.24人民币;1973 1美元= 2.005元人民币;1977等于1美元= 1.755人民币。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到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国内物价水平由指令性计划冻结。虽然人民币汇率被严重高估,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

第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 ~ 1984)。从65438年到0979年,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对外贸易由一个国营外贸部门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不变,很多商品价格偏低,比价失衡,导致国内外市场价格差距较大,出口亏损,使得人民币汇率无法同时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加强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起实行两种汇率制度,即单独制定贸易外汇的内部结算价格,保留官方报价作为非贸易外汇的结算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双重汇率制”。

人民币1980官方报价为美元1 =人民币1.5元。1981至1至1984至12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贸易外汇为1美元= 2.80人民币。官方报价为非贸易外汇1美元= 1.50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和贸易附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仍采用原有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美元的逐步升值,中国相应降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其接近贸易外汇的内部结算价格。1984年末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整为1美元= 2.7963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相同。

2.第二阶段(1985 ~ 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遭受政策性亏损,增加了财政补贴负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外厂商反对双重汇率。1985 65438+10月1,中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恢复单一汇率制度,1美元= 2.80人民币。

实际上,从65438年到0986年,随着全国外汇掉期业务的全面展开,形成了官方报价统一、市场掉期汇率差异较大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在全国各地的外汇掉期市场上,每个时间点的市场汇率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一直持续到1993结束。其间,外汇掉期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试行之初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汇率政策来调节经济和对外贸易,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相应的持续下调。65438+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下调至1美元= 2.90人民币;同年10月3日再次下调至1美元= 3.00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10调整为1美元= 3.20人民币。

从1986 65438+10月1,人民币放弃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7月5日,1986,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至1美元= 3.7036人民币。1989 65438+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由之前的1美元= 3.7221元人民币下调至当日的4.721元人民币。1990 165438+10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当日由之前的4.7221调整为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到4月9日1991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是:一是分别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和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和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呈现大幅贬值趋势,与同期人民币国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基本吻合;第三,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小的分步调整法和大的一次性调整法,为以后实行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第四,市场汇率机制逐步完善;第五,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中国越来越重要。

3.第三阶段(1991 ~ 1993)。4月9日起,1991,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人民币官方汇率适时、适度、灵活、有波动地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分阶段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采取的是公布的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中国的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指人民币官方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征是,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形势,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考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灵活、上下浮动的调整。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几十次小幅下调,但还是赶不上出口汇兑成本和外汇调节价的上涨。

4.第四阶段(1994 ~ 2005年)。从1994 65438+10月1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 65438+2月31,官方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5.8元;掉期市场汇率约为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从1994 65438+10月1开始,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定为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留成和结汇,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定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汇率并轨后,中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趋于稳定,维持在1美元= 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前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事实上,在1994年,我国就开始实施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取消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大部分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大部分经常项目交易中的外汇使用和资本转移不再受到限制。

4月1、1996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1994后仍保留的经常项目下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部分外汇限制;1996年7月取消个人用汇限制,扩大外汇供应范围,提高外汇供应标准。超标购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初审后可以购汇;7月1996,1,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系统,从而取消了1994外汇体制改革后的经常项目外汇限制。

1996 165438+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从1996 12 1开始,中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第2、3、4款的义务 并且不再限制非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的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的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 11 17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1998年中美签署的相关协议,中国承诺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中国选择盯住其他货币或采取货币联系汇率制,不仅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而且是一种倒退。增加汇率弹性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现阶段,中国仍将以稳定汇率为重点,同时利用每日3‰的汇率波动区间,让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未来将采取措施完善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的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第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16号——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收盘价,作为下一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的中间价。

(3)2005年7月21日19: 00,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对8.165438 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从此时起可以为客户调整挂牌汇率。

(4)现阶段,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每日交易价格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千分之三以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币种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范围内浮动。

(五)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展和经济金融形势,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管理和调节人民币汇率,保持人民币汇率正常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这一次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盯住美元,转而盯住一篮子货币,从而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加灵活、自由调节、自我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稀释人民币对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建立新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