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班龙
据史料记载,右龙在古代被称为盘溪。这里山高林密,树木参天,鸟兽出没,生态原始,环境优美。早在唐玄宗六年(公元879年),张氏十一世公爵就从浙江富阳迁到州府若敦,次年又从若敦迁到盘溪。到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30户近百人的小村庄。共同生活的张氏子孙,辛勤劳作,耕田不息,家家小康,各尽其责,成为世外桃源。
根据民间传说,富饶美丽的潘溪村很快成为周围村庄中占统治地位和邪恶的年轻人中掠夺的目标。他们经常去村里占便宜,欺负女人。原本平静祥和的攀西被打乱了。老族长张夏几次去县政府打官司,都因为没有靠山而败诉。
突然有一天晚上,96岁的祖师张夏六公梦见水口村关帝庙里的红脸关羽牵着一匹马和一把刀来到他家门口。族长立刻跪拜在地,关羽扶起他说:要想打赢官司,就必须这样...祖师很高兴,马上答应,如果能打赢官司,就为关帝重建金身,修复寺庙,把木竹竹龙永远绑在一起。在关公梦想的指引下,老族长重建了控诉文件,而且真的赢了。正月初十,取得胜利的老族长立即下令,全村开工,大家开始重建寺庙,一边砍竹断竹,一边锯树,做木龙。长约3米的竹龙头和龙尾由老族长亲自设计制作,龙身由各家各户1.5米长的杂木板拼接而成。
毕竟,这个传说是杜撰的,但班龙人在正月跳右龙舞却代代相传。在正月十五,人们庆祝元宵节。500年前,由30块木板和90个灯笼组成的第一条长约50米的木龙在村祠堂(华德堂)诞生。从此,盘溪村改名为游龙村。此后,老族长规定每年正月的元宵节为舞龙日。舞龙者都是来自各个家庭的年轻男性。家里没有男人不能参加舞龙的人,在客厅点三盏灯笼。“点灯”和“添丁”在流口方言中合二为一,表示年年添丁,人口兴旺。从村口到村尾,龙舞所到之处,哪一个都异常高兴,忙着放鞭炮迎接龙神。当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欢女笑,好不热闹。在薄雾弥漫的空气中,舞龙者由提灯人(又称引路人)引路,一会儿金龙盘绕,一会儿龙驾祥云;一会儿龙卧山上,一会儿龙戏水,一招一式,生动逼真,蔚为壮观。
当舞龙来到村后平坦宽阔的场地时,气氛高涨,人群激昂,达到了极致。舞龙人的汗水随着鞭炮飞舞,观众的脸上映出烛光般的掌声(因为木龙比布朗和草龙重得多,跳起来特别吃力)。突然,人群中出现了几个新婚未孕的年轻媳妇。他们直奔龙头,为龙须而战。撕下一两根龙须后,如果得到了宝藏,就立刻抱在怀里。传说一个长着龙须的人会在来年怀孕,早生贵子。
如今,随着农民和人口的增加,游龙村的班龙从50米长成了由96块木板和288个灯笼组成的“龙”,长度超过160米,需要超过180人跳舞。未能参加“龙会”的妇女也加入了舞龙的行列;60多岁的夕阳老人依旧风华正茂,和年轻人并肩站在一起,高举板子,手舞足蹈。按照游龙村的历史习俗,舞龙结束,龙头龙尾随着锣鼓声送到祠堂,龙身由各家各户带回。
几百年来,迎春送夏的神奇班龙,一直飞翔在依山傍水的村落,曲径通幽的地方,在千亩葱郁的茶园,在游龙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