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发张杰15年前的文章:甲午战争后的金融货币侵略。

一个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后金融博弈的视频,刚刚被网友翻出来。关于这个问题我早前写过相关的文章,现在再把当年的文章贴在这里给大家看更多的细节和论据。这将帮助你了解世界上真正的游戏和金融战争的严重性。本文首发于天涯,ID为:谁是谁?但是天涯把我黑了之后,大家就看不到这篇文章了。

列强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中国战败后,我们普遍认为日本发了横财,但我们没想到的是,通过金融货币侵略手段,获利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是国际金融资本和世界列强。

中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付给日本两亿两和台湾省岛。这些巨额赔款是通过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集团借款支付的,最后本息合计达6亿两。具体情况如下:为按条约规定在三年内还清赔款,1895年7月,中国政府与俄国、法国签订“百分之四借款合同”,贷款总额四亿法郎,年利率百分之四,分36年还清,折让94.125%。1896年3月,中国政府与英国、德国签订借款合同,即“英德贷款”,贷款总额16万英镑,年利率5%,分36年还清,贴息94。1898年3月,中国政府再次与英德签订借款合同,即“续英德借款”。贷款总额16万英镑,折扣83%,年利率4.5%,分45年还清。根据计算,仅上述三笔贷款给中国造成的间接损失估计为404765438+20万元。同时,这些贷款还包括进一步丧失中国主权的苛刻附加条件。相关条件如下:

1.在45年还款期内,中国市政府不得提前还款或提前清偿,也不得改变还款方式;

2.“不还贷款时,中国总理的海关事务要按高级办理办法办理”(即海关税务司的职位一直由一个英国人担任);

3.除关税外,贷款担保的范围还包括货物和盐。赫德借此机会要求中立的衙门将相关税务局移交给税务总局,大大扩大了税务总局的权力。

这些条件保证了利息的收取,加强了对中国收入的控制。赔偿的利息和附带收益有近两倍被国际金融资本获得,收益超过了日本的战争钱,而日本的战争钱更多的是向国际资本偿还外债,再次向外国列强购买军火,大部分收益还是流入了外国列强和大鳄的口袋。

更大的好处是随之而来的金融货币战争,胁迫中国白银贬值。列强与日本合谋,于1895年4月从中国获得甲午战争赔款2.3亿两,迫使中国以英镑支付,从而使中国不得不出售白银换取英镑。两个使用白银的国家都要用英镑支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列强的数字。在1843年初制定《中国与列强关税协定》并于1858年修订时,用于计算税率和缴纳关税的特殊种类白银——关税二,实际上保持了每两六先令或三两英镑兑换八便士的一定价值,这实际上是中国白银(国库白银)与英镑之间的固定汇率制度。要知道中国外债的偿还和担保都是。在日本战争赔款的运作下,这种固定汇率制度被打破了。据1896,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各国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白银对英镑的汇率不断贬值,以至于目前需要购买六至七两英镑。”从这份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白银已经贬值到原来的一半,而外国列强通过海关缴纳的税却减少了一半,这是中国以海关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实际破产。从三两白银兑一斤到六两白银兑一斤,这种贬值是具有资源性质的贵金属货币对依赖债券的纸币的贬值,与今天美元的贬值相反,是我们白银外流和资源外流的加剧,造成了更大的货币通缩,中国经济发展被彻底扼杀。

如此巨大的贬值必然导致中国更大的损失。眼前的损失是马关条约后我们偿还外国列强和金融资本的贷款时会有巨大的汇兑损失,历史上称之为英镑损失。而国际金融资本操纵金银价格,把英镑纸币换成中国的真银,好处很大。更不用说这些间接的财政收益,贬值后的关税收入和我们的贸易损失将是巨大的。赫德统治下的中国海关税收总额不断增加,从1865的830万元增加到1875的1200万元,从1885增加到1450万元。1887年,外国商品进口突破1亿关。到1894,七年间迅速上升到162万关。这些损失加起来,绝对不是2.3亿两白银,也不是6亿两白银连本带利,而是几十亿到几十亿两白银的损失。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我们看中国近代史,不要老是关注中国战败的赔款。所有赔款加起来都比贪官和士绅的财产少。中国的损失在于财政和资源的损失。那时候白银就是资源!

中国资源的流失是中国逐渐沦为生存艰难的穷国的关键。这种外流的主要手段不是军事,而是贸易、金融和货币。历史上中国的掠夺,经济手段比军事手段更重要。我们不能总是关注军事和战争而忽视金融和货币。在这里,西方列强的经济理论比西方军事武器更先进。我们当时没有任何经济理论,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从他们的生产技术和军事武器中学到的比从他们的经济理论中学到的多。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本无法与西方的经济金融理论抗衡,对这些经济理论的影响也没有深刻的认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学的是技术,不是经济。西方经济理论对资源的深刻理解和资源重商主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在历史上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样的利益分歧和经济侵略,中国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了解金融。不然特别爱讨论中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正统学者,一定会把这个写进历史教科书。

中国白银的贬值迫使中国的贸易激增,主要表现在必需品的进口上,造成了中国严重的顺差。据统计,战前十年,中国年均进出口额只有2.26亿多关,其中进口额只有1.26亿多关,出口额只有9960多万关。根据甲午战争后1898-1913的统计,我国年均进出口量增加到6亿多关,出口额为2.51亿多关。对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国外购买的基本上是刚性需求。我们只需要进口洋货和鸦片,随着汇率的变化进口量不会很大。两亿多海关进口贸易额的增加,基本上是因为白银贬值。中国每年花两亿多银来满足自己的刚性需求,没有理由,而外国购买我们的产品。同样的钱可以买两倍的东西,两亿多的出口值可以给你多买两亿的物资和资源。* * *总额加起来超过4亿两,也就是每年出两个马关条约赔款,或者说每年出一个条约赔款,相当于中国每人1两白银。对于当时人均收入3两左右的中国社会来说,相当于33%的税率。与清政府原来的5%相比,达到了近40%。这里与政府税收不同的是,这些损失烂在锅外。即使政府税收腐败,也会在国内社会消耗。即使肉烂在锅里,也会被中国人的收入转化为新财富。资源外流就是财富向其他国家转移,很快就会消耗掉中国的历史财富。这种损失比战争可怕得多。中国被从世界第一富国的宝座上赶了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和金融资本支持日本对华战争,借助军事战争发动金融战争。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金融货币战争对中国掠夺到什么程度,中国领导世界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如何流出到西方,如何被列强掠夺。要知道,中国所有的战争赔款都赶不上当年士绅们赚的九亿两白银的财富。单靠中国的历史财富积累无法弥补中国的经济基础,对金融货币资源的掠夺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以军事力量为手段,列强和国际金融资本进行金融货币战的全面军事金融货币战。中国不仅输给了新兴小国日本,还输给了其背后强大的全球力量。以当时中国的衰落,为了利益卷入这样一场全球性的战争,结果应该是庙里早就算计好了的。

这里很多外国人给美国人洗脑,掩盖他们的金融货币资源掠夺,说中国白银贬值是因为中国发现大量银矿,白银开采激增,所以白银贬值很正常,还拿出历史资料说中国流通的白银里有多少墨西哥鹰。但也要看清问题的本质:中国的白银流入是在鸦片战争之前很多年。由于外国白银的流入,国内的价格确实比明朝高很多,清朝的白银也没有明朝值钱。但鸦片战争开始前,中国有白银外流,于是有了禁烟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外流加速,直到同光中兴才有所改变,但无法与当初外流相比。所以中国的白银在晚清是净流出就像墨西哥鹰洋只是中国从美洲的流入,而不是中国向欧美的流出!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需要考虑,那就是美国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白银,还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比如旧金山、洛杉矶等地,而英镑的金本位制是与黄金挂钩的,所以发现的黄金进入市场后也应该会使英镑贬值!让我们从实际购买力来更清楚地看待这个问题。白银流出中国造成了中国的通货紧缩,表现为银、铜币的交换价格严重失衡。我们从1000铜币贬值到2000多,最高的达到3000多铜币兑换一两银子。中国白银购买力剧增,白银对外贬值,对内升值。综合计算,有。国内的白银升值最能说明这种贬值是因为在美国发现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的说法的荒谬。如果考虑到白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西方每年通过金融货币战争从中国掠夺的4亿多两白银的实际效用将翻倍!如果以白银原值来衡量,实际上拿走了价值8亿两白银的物资。西方让中国赔款以白银计算也是有目的的,因为白银不能像纸币一样在金融上衍生。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失后,必然导致国内通货紧缩,他们可以通过再次使用白银来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收购白银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出售,导致白银价格和英镑贬值幅度更大。而中国没有金融体系和央行,也没有能力维持国际市场的银价。如此一来,中国在用白银购买进口物资时将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国内通货紧缩将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就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东亚小龙20多年的发展成果在几个月内被一扫而空,而当年对中国的掠夺却一直在晚清挥之不去,中国财富的血液早已被抽干。

当你在没有任何金融货币工具的情况下使用真金白银的时候,外贸失衡是极其可怕的,但是用你的真金白银和纸币对抗成熟的金融体系会更加可怕。甲午战争让中国不得不这么打。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货物贸易的海关大门,甲午战争打开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这是列强最需要的。因为中国自己种鸦片后,鸦片进口大大减少,西方列强再次发现中国即将进入超级市场,但中国的资源、丝绸、茶叶是列强的必需品。扭转这种经济局面不是鸦片战争中开放通商口岸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所能解决的,所以对中国的金融货币战是列强掠夺的必要手段。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赤字高达1292万两,1899年高达1300万两。在此之前,中国的外债很少,胡雪岩的外债与《马关条约》的借还无法相比。《马关条约》之前,中国是一个没有外债的自给自足的社会,而《马关条约》之后,中国背负着沉重的外债,中国在经济领域没有设防的国界。中国以一国之力面对世界列强的一致压迫。中国怎么可能不衰落?如何通过简单的内部改革来解决这种衰退?中国的强大必须找到自己的路。

关于在中国获得的白银,西方国家也直接到中国进行金银的套利活动,因为在西方,金银价格约为1:20,而在中国,约为1:10,利益空间巨大。因为中国政府不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也没有黄金储备,黄金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装饰品,民间不具备在海洋中兑换金银的规模、实力和能力。这样的金银套利基本都是西方金融资本获得的,所以和他们去世界各地,比如印加,要求缴纳黄金是不一样的。他们要求中国支付白银,而不是黄金,以便赚取金银之间的差价,而中国政府因为税收等原因不愿意支付黄金。当中国的黄金没有套利空间时,列强希望中国再次成为黄金。1905年7月2日,列强强迫清政府将按银价计算的庚子赔款改为黄金货债,将已经用白银支付的赔款折算成黄金价,赔款约800万两。

《马关条约》后,西方给中国的贷款5%的利息看似很低,但这些利息都是以复利计算的,和今天的贷款没有复利有很大区别。而且你还债的时候抽回国内白银,造成通货紧缩。随着不断还款,银子会越来越少,这样的通货紧缩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当这样的利息是用真金白银而不是纸币偿还,贷款流出经济的时候,这样的巨额贷款和小额贷款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它会造成你的通货紧缩,最后你的负担受通货紧缩的影响会很大,远远超过你所支付的利息,比抵押贷款后的利息增加要厉害得多。这是一个越来越紧的绞索,甚至比中国的高利贷还要凶猛。中国的部长们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金融通缩陷阱。这种白银通缩也不同于今天的纸币模式。在纸币模式下,巨额贷款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抵消利息,甚至造成实际负利率。所以今天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做债务国,债权国都是金属货币时代的爷爷。当然前提是你也有保护债权的力量。

这种金融攻击对中国的影响,看当时中国流通的白银总量就知道了。根据何立平的论文,我国货币白银的存量在1825年应该在6亿两到1100亿两之间。1825 1840期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总逆差是白银净流出的规模,约为4000万两。之后中国流出箱白银流入基本平衡(鸦片贸易与白银流出关系的再考察,何丽萍,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2007)。鸦片贸易导致的货币白银减少,约占当时中国货币白银存量的3.6%至6.7%。仅仅4000万两白银的外流就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马关条约》给日本2.3亿两白银的压力可想而知。后续赔偿4.5亿两更是灾难性的。对于和珅的九亿两财产来说,古董字画和工业地产的价值比白银还多。一战后各国货币破产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935年,中国发行纸币,用法定货币强行兑换银元(一银元约合0.7两),整个中国只得到654380.4亿元。所以这样的赔偿如果以真银计算,就可以理解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怎样的灾难,会造成怎样的通货紧缩,以至于白银货币的减少在当时的货币体系下是无法挽回的,对国民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而当时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白银都在中国,那么多的白银都流向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白银贬值是可想而知的。

西方获得的白银在中国套利成为黄金后成为他们货币的储备,维持了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投入量的快速扩张,促进了西方的经济繁荣,而日本人建立金本位制度则是依靠《马关条约》赔款获得的英镑作为担保。在此之前,中国基本上使用银、铜等贵金属作为货币,这对于一个当时世界上GDP最大的国家来说,意味着大量的财富。随着这种外流,中国也成了一个二流国家。还有一个中国近代史上不愿公开提及的事实,那就是民国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远低于清末,尽管清末的税率只有5%。民国以后很多年朝廷的总收入远高于政府,但民国的税率却与世界接轨甚至更高,可见中国的实际衰落,所以很多宣传家都要戴上清末苛捐杂税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