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法道场的广通寺有什么历史故事?
高梁桥距离近在咫尺的北京西直门1 km。它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北宋初宋太宗赵匡胤北伐时,就在高梁河畔与辽景宗的耶律贤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次活动也是杨家将在北京留下的唯一足迹。
忽必烈在元世祖时期,郭守敬出于水运的需要,将昌平的浮泉水引入西山的翁山公园,再将翁山公园的水引入城市的积水池。高梁河成了必经的水道,一座名为高梁桥的石桥就建在高梁河上。后来,广通寺建在高梁桥附近。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据说明朝的成祖命宰相刘伯温在北京建都,但是北京所有的井一夜之间就没水了。刘伯温意识到这是因为他没有祭奠龙王,让龙王生气了。但此时龙王已经用鱼鳞水篮装好北京的水,用汽车推走了。
刘伯温赶紧召见大将高亮,把水赶出城,命令他打破水筐后尽快赶回去,绝不回头。
高亮服从命令,急忙追上玉泉山海眼附近的龙王。高把的长矛打破了鱼鳞水筐,转身拖着枪走着,听着身后的流水声。
高亮走到西直门,看见刘伯温站在石桥上向他招手。他觉得没关系,于是回头望了一眼。没想到一个大浪来了,亮点和大马都被一扫而光。
为了纪念高亮,北京人把刘伯温站的这座石桥叫做“高亮桥”。后人因谐音而逐渐称之为高梁桥。龙王滚的沟叫车道沟,高亮拖枪划的沟后来成了河,叫“高梁河”,后来叫高梁河,也叫金河。
明初宦官刘瑾随皇太后经一座高梁桥前往广通寺上香,当时仍名法王寺。1559年,法王庙由内官监太监田镛和玉门圈太监梁敬出资重建,改名广通寺。
重建后的广通寺在规模和建筑上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首先,四周有围墙,寺内四角有高楼,成为徒步者登高远眺的理想场所。
广通寺内有两块石碑,是明朝嘉靖年间大学者徐阶和余姚士绅李本恕为国君,希望忠于国玺所写。
明代出宫养老的太监都住在广通寺,所以广通寺和皇宫的联系从未间断。
进入清朝后,康熙年间,僧人捐资修缮了三座无量寿佛殿。前面是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左右环立十八罗汉,然后住持,各有二十七棵树,作为禅堂,斋堂,厨房。使广通寺在附近的寺庙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的温泉胜地。
1673年,康熙私访圆明园,途经西直门广通寺。他在一路居品尝了香酥后,大加赞赏,后来又传为上菜,从而使香酥这一北京传统小吃名扬四海。1712年,康熙帝为广通寺撰写御书。
1733年,清政府拨库款,在广通寺前竖立雍正帝御广通寺碑。这个碑文上写着“雍正十一年八月,特花钱,以修为重”,这在后来表明了他“凡修则喜厌之情尽毁,尘埃之命空”的观点。
1768年冬,清代著名高僧吴楚大师游览京都广通寺。后来继任广通寺方丈,从65438年到2004年,努力教授道教,为大众树立榜样,鼓励他们以后学习,乐此不疲。他在佛教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通寺也是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