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是什么时候分裂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影响是什么-有趣的历史网
罗马分裂
挣扎
从四世纪开始,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并改名君士坦丁堡,之后逐渐形成东西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蛮族推翻,罗马主教出面讲和,安定人心。从此,罗马主教掌握了政治权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教合一的体系和组织。从6世纪到11世纪的500年间,东西方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东方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不欢而散。
两个教会都有很多特点,民族语言和政治文化都不一样。东方教会使用希腊语,而西方教会使用拉丁语。但教会内部在版本、仪式、圣餐饼、教义、使用图像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纠纷与日俱增,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辩论
尼西亚信条最初提到“圣灵从父而来”,罗马天主教会希望在尼西亚信条中插入一个filioque(拉丁词),即“圣灵从父与子而来”,而东方教会反对在没有普遍会议的情况下添加任何词语。
两个教会不止一次互相指责,争执没有结果。这句话仍然是东西方教会的一个重要区别。
罗马天主教会使用无酵饼;君士坦丁堡使用发酵蛋糕。罗马要求牧师保持独身,但君士坦丁堡允许低级牧师结婚;罗马只允许主教在坚信礼上涂油,但君士坦丁堡允许牧师这样做;罗马允许人们在四旬斋期间使用牛奶、奶油和奶酪,但君士坦丁堡不允许。
教会争议
公元451年的甲克顿大议会已经规定基督的本性是双重的,即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但是这个决议并没有说服东方的很多信徒。反对这一规则的人被称为Monophysites。
事实上,当时埃及的全部,阿比西尼亚,叙利亚的一部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直到现在都是支持基督合一论的。
54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527-565年在位)颁布诏书,要求Gackdun的定义适应亚历山大的解释,使基督的人性处于神性之下。虽然教皇维吉利乌斯(538-555年在位)曾经反对,但他几乎被逐出教会,并放弃了它。
后来,在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努力下,633年,皇帝霍拉修斯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新的解释,即基督一意论,认为基督确实有“成为神和人”的意志或力量。然而,“权力”一词并不符合圣经,后来的教皇反对使用它。
直到680-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年在位)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普世大会,才确定基督有两个意愿取悦罗马,恢复统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会议实际上谴责了所谓的一贯正确的教皇霍诺里乌斯是异端。
信仰辩论
七世纪
格雷戈里一世允许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像,但坚持认为它们不应该被用作崇拜的对象。到了八世纪,偶像崇拜成为祈祷的对象,被愚昧迷信的氛围所包围,盛行到穆斯林也嘲笑基督徒偶像崇拜。当初出于审美目的把图像带入教会的人和教不识字的人以及相关的辩论,实在可惜。
公元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为了纠正其领地内滥用神像的行为,要求将神像高高挂起,让朝拜者无法亲吻。但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和他的支持者非常愤怒。很快,君士坦丁堡、希腊和叙利亚爆发了骚乱,皇帝和他的议会立即下令将所有雕像从教堂中废弃,但执行起来极其残忍,使他的理由受挫。教皇格里高利三世谴责皇帝,提倡使用图像。关于如何开始的一场大辩论被人们称为“反传统之争”。
公元754年
君士坦丁五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他禁止崇拜的图像是“不符合圣经”,这是一个异教和反基督教的行为,会导致基督徒的诱惑。这个问题对教会来说极其严重。因为人们早就把图像当成偶像崇拜,在图像前烧香。令人遗憾的是,争论的双方在整个基督教世界都诉诸武力,而不是暴力和辱骂。
利奥四世,他继承了君士坦丁,他的遗孀艾琳是君士坦丁六世的母亲。787年召开第二次尼西亚会议时,由她影响推动的决议,不仅可以设立基督、圣母玛利亚、圣像、天使等神像,还建议“向神像致敬、膜拜”,“焚香提灯笼以示敬意”。这和当年利奥三世的政策明显不同,是开倒车的做法。
至于西方教会,虽然使用图像得到教皇的支持,但查理曼大帝和法兰克的神职人员坚决反对。公元794年,在法兰克福会议上,特别声明反对。查理曼的书中宣称:“只有上帝才配被崇拜,圣人只能被尊敬,偶像永远不能被崇拜。」
公元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对罗马的政治猜疑有增无减。九世纪时,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佛提乌斯(858-867,878-886)拒绝了教皇的主张,并策动了一项强有力的计划,将邻近的斯拉夫国家争取到希腊式的基督教。
富迪乌斯指责罗马天主教会在教义和实践上都是异端,特别是在没有首先召开一次普遍会议来讨论它的情况下补充一个古老的信条。然而,教皇尼古拉一世(858年至867年在位)是中世纪最有能力的教皇之一。他维护了罗马的声誉,以至于君士坦丁堡议会和869年的大议会暂时搁置了相关争议。
导火线
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地理上的距离,西欧和东方的联系一直很有限。到十一世纪初,希腊教会还没有从西方教会中分离出来。东方教会领袖不愿意接受西方教会领袖的授圣职。
1054年,当罗马教皇利奥九世(利奥九世在位,1049-1054)的大使亨伯特到达君士坦丁堡时,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米恰尔·色路拉里乌斯,1043。
亨伯特随即在7月16日发文,开除主教。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也同时将利奥九世逐出教会。从理论上讲,东方教会强调宗教事务应由基督教五大区* * *会议控制,而教廷的改革派则主张宗教事务应由教皇单独管理。东西方领导人代表之间的愤怒争吵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分裂。
直到十字军东征的二百年,情况才再次发生变化。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商业和交通已经恢复。然而,这种新的接触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永久分裂。因为两股敌对势力想争夺教会的管辖权,有效控制基督教世界。
从65438年到009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雅尔基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助,引起了拉丁人的注意。第二年,在法国南部的克莱门特,乌尔班二世向聚集的教堂做了一次重要演讲,热情地向许多平民布道,主张组建军事行动,赢得了高呼“上帝保佑!(德乌斯Vult!)回应。把这句话作为圣战的口号,建议每个士兵的衣服都缝上十字的标志,以此形成对东方的讨伐。十字军第一次攻占的土地沿着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地带绵延,分为耶路撒冷王国、伊萨卡郡、安提阿公国和的黎波里郡。这些西方基督教在东方已经建立了大约200年。然而,希腊东正教会和罗马大主教管区在这些领土上的争端彻底分裂了双方。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旨在派兵进攻君士坦丁堡,十字军于1204年围攻并占领君士坦丁堡。破城之后,奸淫掳掠的恶行给正统百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即使他们和罗马之间有联系,也是在这一点上被切断的。拜占庭建立的拉丁帝国从1204持续到1261年,把土地割让给十字架的士兵,任命了一个拉丁主教。但是,西方教会对希腊人民没有什么好印象。直到1291,十字军建立的各个王国相继覆灭,十字军终于失去了原动力。
东西方两个世纪的交流,一方面造成了双方教会的断裂,然后就有人出面提出修复,让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重新统一。这一努力迄今尚未成功。另一方面,它也引起了文化的变化,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学术发展、大学的兴起和文艺复兴,这反过来又导致了宗教改革的产生和传播。
结论
从圣经的原则来看,罗马天主教有很多自命不凡的言行。使徒彼得的统一不仅限于罗马。罗马排名第一的依据制定得很晚,很难让人信服。罗马通过激烈的斗争和军事政治实力,实际上推翻了主教之间平等的原则。经过多次争论,双方以1054分手。双方的斗争不是为了精神上的目的。这种看不到别人比自己强的血气方刚的虚张声势,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教会作为教训。
虽然教会中很少有反对教皇权威的文献。唯一的记录是由那些不属于国教或被视为异端分离主义者的人保存的。但是,有许多和常见的沉默的反对意见,因为在十一世纪后的数百年中,西方基督教国家的许多角落都发生了反对教皇权威的运动。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