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谈经济
但是这本书让我几天几夜都睡不着,从头到尾。直到现在,这本书也是我KINDLE里的永久客人。无聊的时候就把它翻出来,每次都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是经济史科普读物,也是描述改革开放最宏大、最详细的一本书。从专业角度看,比罗纳德·科斯的《变化的中国》差一点(科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业水平首屈一指,《变化的中国》也值得一看),但可读性更好。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到千年的成长故事,时间跨度从1978到2008年,共30年。每一年都是一个篇章。每一章都选择政策变化、经济繁荣、社会事件,穿插典型企业家的人生经历,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这本书把企业按所有制分为三大阵营: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然后讨论它们之间的取舍。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典型企业家的跌宕起伏,讲述了中国30年的企业发展史,堪称经济史,故事引人入胜。在描写改革开放的书籍中,不如描写明朝历史的《明朝之事》。
与其他专业的经济或金融著作不同,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是贯穿史料的对时代和人生的反思。
例如,面对改革开放之初的挫折,国家领导集体的决心和远见,他写道:
“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事先就天衣无缝地进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在改革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在描述个人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时,他写道:
“世界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如果能在高潮中不断前行,一定会功成名就。如果他们不能抓住机会,他们就会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在爱国和个人利益之间,他提到了1998年大学生在大使馆游行中的表现:
“学生的情绪非常微妙。北大计算机系的学生在学校贴出标语——‘抵制除电脑以外的美国货’,更多的学生在白天的游行结束后去等着晚上复习托福。"
谈到企业家致富后急于占据道德制高点,他写道:
“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儒商涌现最多的地方,往往是最受欢迎的灰色暴利商家。《中国经营报》记者曾发现一个秘密:国内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巨头都自称儒商,而北京的房地产行业更是‘人人有想法,儒商无处不在’。”
这些记录和感受,让人不得不感叹吴晓波对这个动荡时代极其精准的眼光,以及对个体命运沉浮极其敏锐的感受。
三十年的激荡,几乎耗尽了吴晓波作为财经作家的全部才华,以至于这两年出版的《腾讯传》和《十年激荡:水中大鱼》都很难看。
在《吴晓波频道》某期,他回答观众的问题“人是在不断进步还是在不断退化?”,提到最典型的堕落是周。
上世纪80年代,周·《尼采:在实践的转折点上》一书,开启了那个动荡年代中国的哲学思考。
但2000年后,他只能写写风流韵事,把无用的鸡汤泼向大众,从变革的先锋哲学家堕落为庸俗的人生导师。
以周为例是恰当的,但不幸的是,的才华也以肉眼可见的程度下降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心不在焉。
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做自媒体上,忙着变现和赚钱。拥抱时代,获取财富,无可厚非,尤其是财经作家,接触的都是富商权贵,金钱的影响会比别人更甚。
只不过是像《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作品,再多的钱也换不来。
这种工作需要无与伦比的天赋、精力和努力作为牺牲。读完这本书,我看到年轻的吴晓波白天翻山越岭收集材料,晚上在昏暗的台灯下孤独地伏案工作。
好在在他最有才华的时代,浓缩了这本书,让读者有机会看到这个宏大的时代,也永远对得起吴晓波先生40多年的付出和努力。
当然,这本书这么好看,最根本的还是这个改革开放开启的时代惊心动魄,精彩纷呈,我们都是当事人。
一年6万美元,普通的校渣怎么拿美国博士的全奖?
江歌案——不要让舆论超越法律
我为什么反对减负和优质教育
战争和股市,最直观地展示了人类的贪婪
我喜欢的女孩像武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