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背景

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

长征简介

1934 ~ 1936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陕甘苏区)战略转移。

1934 10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加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留下一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命令红六军离开湘赣苏区,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65438年6月+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红二军团后改名)会师,湘鄂川苏区创建。

10上旬,中央红军主力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6月65438+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新丰县新田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两广边界、湘粤边界、湘桂边界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但是,博古,李德等。* * *一味撤退,消极避战,使红军处于劣势。中央军委决定在兴安和泉州之间渡江。经过血战,于65438+2月1渡过湘江(第四次封锁)。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65438+年2月中旬,到达湘黔边境时,毛泽东力劝其放弃在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前进,从而避免了红军覆灭的危险。1935 65438+10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65438+10月15 ~ 17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红军的战略方针,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这次会议是中国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3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防守严密,中央红军决定撤出遵义,迂回于川黔滇黔边界。特别是在四渡赤水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创造战机,运动作战,歼灭敌人,以少胜多,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后来敌出其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它迅速向西移动,在4月下旬,它被一个联队协调。5月初,强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了大凉山彝族地区。然后他跨过大渡河,飞过泸定桥,穿越终年积雪的金笳山脉。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1935为向川甘边发展,在3月28日至4月28日的嘉陵江渡江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力张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又称川陕苏区),西进。5月初,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中旬占领了以茂县(今毛文)、力帆(今澧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方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两军混编为左右两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过草地,到达班尤、巴西。8月底,右路1军在保佐歼灭国民党军第49师约5000人,打开了赣南大门。9月,张率领左路军到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威胁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9月10,毛泽东率一、三军(后组建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翻越六盘山,于6月10到达陕北吴起(今吴起县),提前结束长征。165438+10月21 ~ 24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围困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况下,红25军和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6月1934+065438+10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进,在鄂豫陕边缘建立根据地,两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次年7月,渡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26军、27军会师,合编为15军。一、三军团到达后,合编为红军。

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于1935年6月11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湘、黔、滇三省,打败国民党军的堵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6月底1936到达甘孜,与张领导的南下运动受挫。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合并为第二军团。7月,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在红军支援下,于10在甘肃会宁县、静宁县与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转战十四省,几经波折,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骨干,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了西北,为发展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viewthread.php?tid=3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