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大殿的建造历史是怎样的?
他之所以古怪,是因为他精通阴阳八卦,善于用八卦预言没有发生的事情,他为人们预言的一切都成了事实。所以北京人都叫他“神算子”。
这个故事很快就传到了朱迪皇帝的耳朵里,他对能呆在辉煌的紫禁城里感到非常兴奋。他想,既然这个人能算出没发生的事,为什么不让这个“神算子”算出故宫的命运呢?
因此,精通阴阳八卦的“神算子”被朱迪请进了紫禁城。
朱迪首先向神算子展示了故宫最豪华的三个大厅:奉天殿、盖华殿和神龛。并请灵媒预测这三个殿堂的未来。
楚棣满以为这个“神算子”会奉承他,说很多好话,可没想到的是,这个“神算子”望着三大殿后面,摇头叹息。
最后,“神算子”遗憾地告诉朱迪,第二年春天,这三个豪华大厅将被一场大火烧毁。
这个“神算子”的话一出口,朱迪就气得半死。他马上把这个人关了起来,想等到第二年春天,看看这个“神算子”预言的真实性。
让朱迪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三月底四月初,三大殿真的被雷击烧毁了。
朱迪急忙赶到监狱寻找“神算子”,但这个“神算子”在狱中自杀了。
朱迪认为这场火是上帝对他浪费人们的劳力和金钱建造宫殿的惩罚,所以他停止了重建三大殿。此后,他一直在奉天殿前的奉天门工作,直到去世。
那么,故宫的三大殿为什么会毁于一场大火呢?按照现在的科学推测,由于当时三大殿都建得很高,同时,当时的人们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避雷针来防雷,所以遭到了雷击。而那个“神算子”只是估计了北京第二春天气变化的无常,做了一个三大殿毁灭的预言。
可怜这位飞黄腾达的皇帝朱迪,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宫殿为何毁于雷火。关于这段历史,在现存的史书中,只用一句话来解释:四月庚子、奉天、盖华、三庙灾。
虽然朱迪不想重建这三个大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后代不会重建它们。
在平台上,有一些皇帝在仪式上用来燃烧檀香的青铜香炉。香炉18个,代表清代18个省。
太和殿外的左右两侧,还有四个储水防火的铜缸,象征“金瓯完好”。
古人把皇宫前的缸称为“门口的海”,意思是“门前的海”。古人认为门前有海,不怕生火。因此,增值税也被称为“吉祥增值税”。
不仅仅是陈设,还有消防设备。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皇宫里连自来水都没有,更不用说消防设备了。因此,气缸必须常年装满水,以防着火。
据说清朝有308只大桶,按质量分为三种,分别是镀金铜桶、青铜铜桶和铁桶,其中最珍贵的是镀金铜桶。到现在,只剩下四个大桶了。
在寺庙外基座的东西两侧,还有一只青铜鹤和一只乌龟,它们是长寿的象征。在鹤和龟的旁边,还有一个铅制的乐器,叫“甲梁”。
贾粮是清朝的标准,意思是皇帝公道,知道谁是半斤,谁是八两。在这个美丽的体量的对面,还有一个用石头制成的仪器,叫做日晷,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时间的仪器。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间的基准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的殿,东西长脊,前后两斜竖脊,从而形成五脊四坡的屋顶,建筑术语称之为仙殿式。
檐口有10种野生动物,分别是龙、凤、狮、天马、海马、妯娌、赌鱼、妯娌、斗牛、走步,是我国古建筑的特例。
太和殿是紫禁城里最大的大殿。大殿内外装饰成千上万条金龙图案,屋角安装10脊兽,这在现存古建筑中只是一例。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叉脊上,装饰着一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排列有严格的规定,数量根据建筑的等级不同而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10,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第一件装饰品是一个骑着凤凰仙子的人。相传他原是南朝齐明王,后来成仙。神仙之后有10小兽。
这些小动物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一般最多用九种动物,只有太和殿能完成十种。中和殿7座,保和殿9座。其他寺庙里的小动物都在一步步下降。天安门广场上只有九只小动物。
太和殿前的台阶是三层五个出口。大殿前后共有40个门户和16个金锁窗户。整个大厅的装饰非常华丽。屋檐下,密密麻麻的水桶,室内外的横梁都用最高等级的印章彩画装饰。门窗上部镶嵌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纹,榫头配刻有龙纹的镀金铜叶。
在正殿的正门上,还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吉剑隋仪”,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为了保护文物,现存的牌匾是复制品。
这座太和殿也被称为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因为正厅底层有4718方砖,面积约0.67平方米。这些砖铺在地上,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一层水,泛着暗光。
那么,这些砖块真的含有黄金吗?
其实这些砖不是金子做的,是苏州专门做的砖。其表面呈浅黑色,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做工精细,烧制后打石有声,被称为“金砖”。
这种砖的烧制过程极其复杂,烧一块砖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每块相当于60公斤大米的价格。可见,金砖虽然不含黄金,但确实是有价值的。
太和殿有72根大柱支撑其总重量,其中顶梁柱最粗最高,直径1.06米,高12.7米..明代从四川、广州、云南、贵州等地采集楠木。清朝重建后,从东北三省的山上采集松木。
庙里的御苑有一个两米高的平台,上面有六根雕刻的龙和金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粉末和镀金的。在这些金柱中间是一个雕刻着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也被称为“九龙金漆宝座”。
这个王座是在1522到1566之间制作的。它的总高度为1.7米,座位高度为0.49米,座位宽度为1.58米,纵向长度为0.79米,下部座位长度为1.62米,宽度为0.99米,高度为0.2米。56666.866666666666
王座表面贴金,每层从上到下都装饰有吉祥的龙纹。椅圈上盘绕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椅背中间是一条正面的龙,昂首挺立在庭背上,龙背金龙,中格云纹火珠,下格草纹。在远光灯的腰部,四面都有灯,并雕有双龙戏珠的图案。
通孔以蓝缎衬托,高腰以莲花花瓣雕成,托腮。中间腰封饰以串珠花卉,假牙四边及拱肩饰以草、兽头浮雕,椅面配以金色缎垫,富丽堂皇,精致无比。
彩龙宝座上的雕龙具有明代雕龙的特征,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经故宫专家全力修复后恢复原貌。
宝座前有御案,左右各有对称之宝、角、鹤、香等展品,还有焚香用的香炉、香烛。
其中,宝象用宝瓶驮粮,象征着和平景象、五谷丰登、国家稳定、政权巩固。脚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能“一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带着书来,为他保驾护航。
宝座上方天花板中间有一个藻井,由古代“天井”和“天窗”的形式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主要设置在“贵族”建筑中,有“神圣”之意。
在《财经》的宫廷里,有一条浮雕龙,嘴里衔着一个球。球是空心的,有铜胎,涂有水银。这个球叫“轩辕镜”。
相传为上古轩辕黄帝所制,挂球与藻井中之龙相联,形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挂于皇帝宝座之上,以示中国历代皇帝皆为轩辕氏后裔,为黄帝正统传人。它使宫殿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也显示了坐在这个宝座上的人是多么的高贵。
此外,太和殿的横梁上方,还有一个镇馆之宝,即五个神秘符号。
这五个符号的崇拜非常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挂的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台朝廷提供的符号为中心,东西南北各供奉一个符号。
因为这块符号板刻有市政厅的符号,所以这些符号也被称为“符号板”。朝廷的一个象征牌,高约0.37米,宽约0.23米。用东北产的朝鲜木制作,前面有香炉,蜡台,灵芝。
符号牌正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由佛咒、神灵、北斗七星组成,背面由72个镇馆符号组成,可谓一副镇馆符。
据清宫《建筑事务所工作间隙》记载,1731年,雍正下令养心殿安装黄铜标志牌,太和殿和干青宫分别安装木制标志牌。据此,这里至少有一个符号应该是1731年供奉在太和殿的。
门的两边是青砖槛墙,上面有百叶窗。殿内外檐饰金龙、印画,天花板是一条面覆粉金的龙。庙里有一个落地屏风宝座。门窗的造型取自《大代李记》中描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堂的雷同。
殿中央有一宝座,宝座前左右各有两只黄金四足独角兽动物。是想象中的神兽。据说它一天行程9000公里,通晓四方语言,熟悉遥远的事物。放在皇帝宝座的两侧,象征君主的神圣,也用于燃檀香。
宝座两侧还各有两个肩背,俗称“轿子”,是清朝皇帝在皇宫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皇后在任何场合坐任何轿子都有严格的规定。肩带就是其中之一。
中和殿的平台两侧,还有一个青铜香炉,用来生火取暖。清代皇宫烧的是细炭,叫“红萝卜炭”。这种木炭温暖且不燃烧,呈灰色,不会爆炸。
在古代,皇帝在前往太和殿之前,会在此殿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的敬礼,然后进入太和殿进行仪式。
此外,每年春天的先农坛节,皇帝还会到中和殿,诵读写有颂词的“竹板”,检查用于耕作的农具。在参加天坛、地坛、国坛、祠堂等类似活动之前,皇帝也会在这里念祭文。
在清朝,不同朝代的皇帝每七年编一次皇家家谱。编纂工作完成后,将在中和殿举行仪式,呈送皇帝审阅。当慈禧太后被授予国徽时,皇帝也前往中和殿宣读了拟议中的奏章。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者赐食。
故宫保和殿位于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中和殿后面。寺庙的名典上说,“志不外乎志,神会守志”,意思是只有一心一意,保持室内和谐,才能生活幸福,天下太平。
保和殿的匾额上有“皇帝造杆”的题字,是乾隆御笔。正典:姬子的《洪范》,“皇极而建之”。
此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宽9间,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屋顶中间有一个正脊,前面有两个竖脊,后面有两个竖脊,然后在每个竖脊的下部倾斜一个岔脊,连同九个正脊、竖脊、岔脊,建筑术语称之为“歇山式”。
上檐为单上翘,七阶斗,下檐为五阶斗。内外檐绘有金龙和印章,天花板绘有一条金龙。六幅天花板蔡亮画极为独特,与强调丹红色的装饰和陈设相协调,显得豪华而富有。
殿内地面铺金砖,南北立雕金漆宝座。东西两端有暖亭,两板两门,木浮雕如意云龙混金毗卢帽。在建筑上采用了减柱的方法,减少了大厅前檐的六根金柱,使空间宽敞舒适。
保和殿后台阶中间,有一块雕有云龙海水悬崖的石头,叫云龙石雕。这是故宫最大的石雕,长16.57m,宽3.07m,厚1.7m,重250吨。
此石刻原刻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刻。在图案在悬崖、海水和流动的云之间的游龙中,有九颗彩色的珍珠,它们的形象是动态的,充满活力。
这个石雕的石头产于北京西部房山的石洞,拖了近一个月才运到京城。
此外,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基座上还有千余个石龙头,是一排排水头。
三大殿的基座占地约2500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砌成。每层楼的底座周围都刻有住友。在须弥座上,一个名为“笛福”的大长方形石条水平放置。
地面与地面之间有柱子,柱子之间安装有围栏。在它们下面,有排水管道。每个观察哨下面都有一个石雕龙头伸出来,有三套龙头,共有1142个龙头。
除了每层楼折角的角顶突出的水龙头外,其他水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观察哨下的通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四周,每当下雨时,落在台面上的雨水自然绕过地形底部,从龙口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有不同的用途。明代大典前,皇帝经常在此更衣,皇后和太子册封时,皇帝就在此殿祝贺。清朝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皇帝都要设宴招待各国大臣、王公和一二等大臣。场面十分壮观。
赐额父,有官职的家眷宴请,各科进宫考试,都在保和殿举行。每年年底,宗室和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和各省外交大臣的黄皮书。
1646年至1656年,顺治皇帝福临曾住在保和殿,被称为“余伟宫”,他的婚礼也在这里举行。1669也住在保和殿,人称“清宁宫”。清朝的两个皇帝住在保和殿的时候,都改名为暂居。
1789年,科举考试时的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至保和殿。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亲自命题,任命大臣问卷,亲自阅前10的卷子。获得第一名的是冠军,第二名是第二名,第三名是探花。所有的高中生都被授予进士,并被任命为高级官员。
这种宫廷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参与者都要经过省考和会试合格的进士,才能获得参加宫考的资格。
殿试的仪式非常隆重,举行时间也几经变动。清初规定四月初,后改为五月初。1746,改为4月26日,1761,改为4月26日,21,然后定制。
进宫考试当天,持爵位的官员和内阁官员从内阁经左中门进入保和殿,在大殿东侧的黄案上书写皇帝圣旨的标题。新的宫室在裂纹寺官员的指导下布置在单笔的两侧。按照考试中的排名,奇数列在东部,偶数列在西部。
皇帝到内廷欢宴鞭笞,公室大臣、王公大臣全体向皇帝三叩九拜。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问。龚氏跪下,然后进入殿中,在殿中试着回答两边的问题。
试卷是用白宣纸做的。在每张试卷的第一页,填写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第三代简历。交卷后,封面由封卷员折成筒状,密封并加盖通关章。其余辊面、辊背、骑缝均加盖礼部印章。
试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阅卷官审阅。看部长认为答案好的卷子时,在上面画个圈,最好的卷子上画八个圈。试卷按圈数排序,然后将前10呈献给皇帝,由皇帝决定排名。
当然,第一秀才的选拔也不全是凭真才实学。有时候只是皇帝一时的快感。例如,在1548的宫廷考试中,一个名叫轻舞的人获得了第一名。因为“武”和“武”是谐音,嘉靖皇帝说“无心”要中头奖。那天晚上,嘉靖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他决定让一个名叫秦的人做冠军。这个真的很会写文章。最好有个好名字。
再比如1903的宫廷考试。读书人王寿彭是10排名前10的人之一,他对“瘦瘦”这个词赞不绝口。传说中的彭祖活了700到800年。为了讨西太后欢心,在十月初十给她过生日,她认为寿蓬二字吉祥喜庆,于是考官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公布考试成绩的日子。新进士从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然后离开皇宫。
这时顺天提督已经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府尹为状元戴上红丝带和大红花,向状元、亚军和谭华敬酒,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
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进士,称之为“容恩宴”或“明路宴”。
中国上一次宫廷考试是1904,进士150。从此,在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