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紫檀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对红木的认识和使用始于东汉末年,晋代。崔宝《古今笔记》中有记载,称之为“紫檀木,出富南,色紫,亦称花梨木”。

在明朝(公元1368-1644年),紫檀木受到皇室的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与郑和七下西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统治集团的需求。

清朝初期,紫檀木家具几乎被朝廷垄断,户部在南亚、东南亚设立采购点,为朝廷采购紫檀木。

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喜欢古典传统家具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红木家具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使用和收藏的宠儿。

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紫檀即将被列入环保名录,禁止砍伐,将步入与象牙、犀牛角同等的保护行列。有关国家也严格控制出口。

所以紫檀价格上涨很快,五年涨了十几倍。2013的市场价已经突破百万元每吨。

在红木国家标准认定的红木树种中,紫檀是第一种。

紫檀坚实厚实,木质细密,密度高,棕眼小,稳定性极佳,纹理美观,韧性好,耐雕刻。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以印度小叶紫檀为最佳,其他种类的紫檀归为草酸枝。紫檀木色泽深紫,历来是皇家、贵族家具的专用木材,且价格昂贵,居诸木之首,被称为“帝王之木”。

18世纪法国皇家路易十八使用的家具也是由最好的紫檀木制成。目前市面上最大的紫檀直径可以达到50分左右,正常口径在十厘米左右。

紫檀的生长极其缓慢,一棵成熟的紫檀要生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因木材产量极低,资源稀缺,故又称“寸檀寸金”。

在明朝,紫檀木受到皇室的重视。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下西洋沟通了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各国在与中国的定期和不定期贸易中,往往都有一定数量的珍贵木材,包括紫檀木。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统治集团的需要,于是明政府派官员到南洋采购。

随后,私人商贩应运而生。到了明末,南阳的优质木材,尤其是紫檀木,几乎都被捆走了。

到明末清初,当时世界上出产的紫檀木绝大多数都聚集在中国。

清朝用的紫檀木都是明朝收的。据史书记载,清代曾派人到南阳采集紫檀木,但大多过于粗糙,难以把握,曲线也不直,根本无法使用。

这是因为紫檀生长缓慢,几百年都用不完。明代已完全伐除,至清代尚未复生,源头已尽。这也是紫檀被世人所珍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欧美等西方人,中国更重视紫檀木,因为他们没见过紫檀木,认为它只能作为小器皿。

据说拿破仑墓前有一个五寸长的紫檀木棺材模型,游人无不惊叹,认为罕见。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很多紫檀木制品,才意识到紫檀木的精英全在中国。于是多方购买,运回国内。

欧美流通的紫檀木器皿基本都是从中国运来的。

因为运输困难,他们一般不买整体的器皿,只买柜门、盒面等有花纹的。运回后,安装木框进行装饰。

清朝中期,由于紫檀木短缺,皇室也不时高价从私人商人手中收购紫檀木。

清宫建办的工作档案里几乎每年都有采购紫檀木的记录。

这期间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只要看到紫檀木,就绝对不会放过,全额收购,交给皇室或者地方织造机构。

清朝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囤积的木材全部被收购一空。在这些木材中,大量被用来装饰圆明园和故宫。同治、光绪婚礼、慈禧六十大寿之后,所剩无几。到了袁世凯的时候,剩下的紫檀木都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