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罗家坝遗址的历史价值

1996期间,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罗家坝战国时期土坑进行发掘。但由于三峡考古遗址的抢救性发掘,罗家坝的发掘一拖再拖。1999年9月至11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汉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罗家坝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座,房屋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此次首次发现地层关系清晰的“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压,首次对川东春秋战国时期巴墓的墓葬制度、葬俗、器物组合有了清晰的认识。2000年,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65438-0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就”。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3月至7月,罗家坝遗址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铁器、玉器等随葬品600余件。两次发掘了3000多件陶器标本。据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夏、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在疑似巴王子墓的33号墓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巴青铜兵器、彩陶、巴印章等具有明显的巴文化和土著文化特征,填补了巴文化研究的空白。

罗家坝遗址位于秦、楚、巴、蜀的交界处。据初步推断,距今约3000-4700年,是20世纪末四川省发现的最大的巴文化遗址。宣汉县文化局副局长刘玉东说,随着三峡电站的建设,峡江地区的许多巴文化遗址将被淹没,罗家坝遗址的地位将突然凸显。而且占地60多万平方米,两次发掘才400平方米。随着今后的进一步发掘,研究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对历史学家来说将具有特殊的意义。也许有一天,困扰人们千百年的巴人消失之谜会浮出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