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海外中文学校呼吁构建“本土化”教材体系迫在眉睫。
据中新。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蓬勃发展。为满足海外华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中国国务院侨办委托国内出版社编写了《汉语》、《汉语》等一系列优秀汉语教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国家和地区汉语学校的燃眉之急。但受国家政策、生活习惯、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学时等影响,海外华文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对华文教材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汉语教材已经成为海外汉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海外华文学校教材的“通用”多于“本土化”。
经过多年努力,国侨办基本完成了海外华文教育主要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海外华文学校的‘温饱需求’。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在第二届中国教育大会上坦言,目前这些教材的缺陷是通用性强,本土化少,教学挂图、识字卡、音像视听资料、试题库、教学指导等教具不配套。此外,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书法、绘画、武术、舞蹈、手工艺、民乐等用于教学的教材也需要进一步开发。
在华文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东南亚,华文学校很流行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编写“本土化”的华文教材。据泰国华文教师工会主席李吉寿介绍,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泰国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国侨办推荐的中文教材,但华文学校还是希望有更适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本土化教材。
澳大利亚悉尼中文学校校长章维德对此深有感触。他指出,目前的教材确实非常通用,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国家和地区,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意大利金龙学校校长李也表示,由于现有教材与意大利华裔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主流文化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中文的兴趣会逐渐降低。
自制教材填补空白:汉语学校汉语教材体系的构建
为了弥补现有教材本土化的不足,一些海外华文学校在使用通用教材的同时,编写了辅助教材和教科书,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应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加拿大蒙特利尔嘉华学校校长荣萌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她一直认为海外华文教育有自己的特色,单纯依靠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肯定会碰钉子。据她介绍,加拿大华裔青少年在学习中文时往往表现出“持续的热情”。学校起初只是组织老师选编名著作为辅助教材。然而,随着学生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荣萌说,此后学校推出了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甚至中国民俗学等一系列课程,但仍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对此,荣萌坦言,学校目前最渴望的是一套从语言到文化的系统化的语文教材。
针对海外汉语教材体系建设,多位一线汉语教育工作者表示,汉语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当地的教育水平、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尽量做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他们建议国侨办派专家与海外一线汉语教师合作,编写适合当地情况的汉语教材,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菲律宾萨摩亚中文学校副校长吴和菲律宾中西学院院长蔡指出,只有结合当地情况使用教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熟悉的民族故事和人名地名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更亲切,更容易接受。
语文教材的系统化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此,不断丰富文化教材和补充教材,加强语文教材的系统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国侨办解困“本土化”教材项目陆续启动。
针对海外汉语教材本土化不足的问题,国务院侨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按照优先推进、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本土化”、教材多元化、教辅读物编写和研究等工作。
据赵阳介绍,2010和2011两次,国侨办组织相关单位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同时先后完成了汉语青少年夏令营系列教材和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至此,海外华文教育主体教材体系建设完成,从幼儿园到初中,从夏令营到师资培训,从语言到文化。
在此基础上,“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相继启动。目前,适合印尼华文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千岛娃娃学中文》已经出版,配套电子书的开发也已完成。东南亚学前汉语教师培训教材、意大利和西班牙周末学校汉语教材、缅甸和泰国北部全日制汉语学校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均已启动。据悉,后续的编纂工作将邀请海外华文教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