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到底为什么要喝热水?
到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之在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去西欧各国10多个月的时候,他已经注意到东方人喜欢喝热水和西方人喜欢喝冷水的区别。回去后,袁祖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中土戒饮凉水,防坏胃,太溪饮凉水,祛暑;中土美酒必须温着喝,泰西则是凉着喝。"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喝凉水对胃不好"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而且现在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人也有在外面拎热水的习惯。
至于古代,喝热水普遍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农民阶层一直在喝凉水,主要是经济原因。古代农民缺乏资源和燃料,吃不到热菜热饭,更别说喝热水了。据唐武宗时期的日本僧人任原说,他来华后,写下了《唐代求法之旅笔记》,描述山东普通百姓“从不煲汤,一年四季只吃凉菜”,“空饼”“凉菜”已经是待客的美味佳肴。
宋元时期,茶店、茶馆、茶坊出现,饮茶风气深入社会,但普通百姓仍然负担不起烧茶的燃料费用。于是,茶贩用开水泡茶,成了收入可观的行当。到了清代,“戒喝凉水防坏胃”其实只存在于上层社会,下层社会大部分人还在继续喝凉水。因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饮用水的卫生程度极低,所以古人体内有寄生虫是相当普遍的,驱虫的方法也可以在不同的文献中看到。
古人没有完善的饮用水过滤系统,在水源不干净的情况下,也会进行有限的处理。根据清朝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后的记载,他们注意到天津白河两岸的人们不会直接饮用浑浊的河水,而是取河水,在有孔的竹筒中放入一些明矾,然后将竹筒在水中搅拌,净化河水饮用。清朝同治年间,日本学者冯元淑介访问上海,也看到上海人用同样的方式喝河水。
明矾是民用净水剂,但不能杀灭水中的病菌。所以到了民国时期,引进了西方的细菌理论,“喝热水”得到了科学的支持。政府也开始提倡“冷水要先烧开再喝”,人们逐渐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在1930年代,国家卫生建设委员会撰写了《衣食住行卫生原则》,呼吁人们尽量不要饮用生水:“饮用生水是导致疾病和流行病的重要原因,因为水中含有细菌.....”当时政府还特别要求士兵尽量不要喝生水:“万不得已时喝生水,要得到军医或上官的许可,选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