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关岭县的古冰川遗迹,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神奇之作。
冰臼(Ji)是指在晚第四纪冰期,冰川融水携带冰屑和碎屑,沿冰川裂缝通过岩石以滴水的形式自上而下强烈冲击、研磨下伏基岩,形成一种中国古代似乎用于碾米的石臼。这是古代冰川的遗迹之一。
冰臼的三大特点是“小口、大腹、平底”。砂浆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当极厚的冰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时,冰川融水沿冰川裂缝流下时,由于冰中巨大的压力,基岩和冰川巨砾受到强烈的冲击,以“圆柱形水钻”的形式游动、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与南方的石臼非常相似,所以被称为冰臼。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臼是2010在北京发现的白龙潭臼。贵州两个地方也有冰川臼齿。一个是: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者米镇结拉村一个叫干河的峡谷里,发现了一组长约10公里的古冰川遗迹。另一个是: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段桥镇与大邦乡交界处(知道怎么扎一个冰臼),简称关岭冰臼。是关岭县大浜河上游的一部分,全长约8公里。整个河床都是石头砌成的,但因为在漫长的过去被冰川移动,形成了奇形怪状、形状各异的石巢和池塘。本文主要介绍第二部关岭冰臼,为了方便粉丝有更直观、耳目一新的了解,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展示其风格。第一部分:冰臼峡谷的风貌;第二部分:冰臼中形成的小瀑布;第三部分:臼中形成的小池塘;第四部分:冰臼的脸部特写。
第一部分:冰臼峡谷的风貌。
砂浆的形成过程
古冰川融化后,大量冰川融水(包括0℃以下的压力融水和0℃以上不同大小的冰川臼水)沿冰川裂缝向下流动,强烈冲击和研磨冰川下的岩石,形成孔洞。由于冰川的作用,在厚冰覆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化,沿着冰川的裂缝流下。在冰的巨大压力下,它们以“圆柱菱形”的形式,强烈冲击、游动、向下研磨,形成深坑,从而形成冰臼。
水滴“钻”过石头,形成奇观。
这么奇怪的“冰臼”是怎么形成的?年过七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专程来到白龙潭,亲自下坑拍照、勘察。“当时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1000多米厚的冰川。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砸在巨石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坑。”韩同林告诉大家,灰浆的形成,即古老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层的表面裂缝,从上到下,以滴水穿石的形式形成了一颗滚动的“钻石”,强烈冲击着下面坚硬的花岗岩。“之所以叫冰臼,是因为它有小口大肚的特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用来捣米的石臼。”“小山的表面打磨得非常精确,经过携带巨大圆形砾石的冰川融水的冲刷和研磨,感觉非常光滑!”
第二部分:砂浆中形成的小瀑布。
迫击炮的发现历史
在中国,首次发现这种砂浆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中国地质领域的重大发现。特别是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的山脊和山峰上分布着大量的冰臼,堪称“天下奇观”、“天下第一”。
70年代,黄山、庐山、西藏只有零星记载,北欧、北美、南极洲也只有。2010延庆巨大天坑被称为中国地质界的重大发现。中国最初对臼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原译名为臼。
第三部分:臼中形成的小池塘。
砂浆的形态特征
在臼的平面上,大部分是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梅花,有的像瓜子。
一般臼口略小,中下部较大,底部多为平面或略凹。形状有臼状、碟状、盆状、勺状。还有类似于“漏斗”、“顶点”、“板墙”、“龙爪印”等。
其中较深的臼口小,腹大,底平。嘴的上缘有一个缝隙(或开口),或大或小,或深或浅。一般灰缝宽度约为0.3 ~ 2m,深度约为0.1 ~ 2m。最大直径10.5m,深度4.5m:最小只有几厘米,大概一个纽扣大小。
第四部分:冰臼的脸部特写。
砂浆的研究价值
1.关于研究环境
小小的迫击炮蕴含着超级信息,不仅揭示了全球气候演变的起点,也展示了优胜劣汰和人类进化的动力。从臼的形成过程,不难推断出两三百万年前的大冰原时期,世界变得寒冷,被冰川覆盖。那时,地球就像一个大雪球。突如其来的寒冷迫使人类寻找合适的环境迁徙,迁徙到不同地区的人不断变化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肤色是一个重要特征。
2.关于人类肤色的研究
肤色是人类自身的保护色。当时,一部分古人类从冰川覆盖的山地迁移到平原,开始在黄土地上生活,于是在东亚,尤其是华北形成了一个“黄土开发区”。为了适应滚滚黄沙和狩猎条件,古代人类逐渐产生了黄色的保护肤色。在北欧,由于南面是地中海,当古代人无法撤退时,他们不得不适应极其寒冷的“白色世界”,而冰雪的强烈辐射使古代人皮肤变白,“成为白皮肤人的原生类型”。
在全球变冷之前,人类的肤色应该是黑色的。在非洲中部,虽然气温大幅降低,但仍属于热带雨林发展区。昏暗的热带雨林中黑暗的环境,保持了古人类原有的黑色皮肤。可见,研究这种灰浆对探索人类肤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研究气候。
这种软体动物在世界各地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冰臼的形成本身就是极端气候的变化导致的,所以目前全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也可以推测,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未来可能会面临千年不遇的极端气候。
交通和旅游战略
第一,流量。
1.自驾:自驾在坝陵河大桥前的关岭下高速经过段桥镇,到大浜河,停在大花地亚,徒步到下游后,司机可以
搭便车到停车场,开车顺流而下去接队友。
2.乘车:可以在关岭汽车站乘坐大巴车到大华地铁下的大邦乡。徒步到下游后,可以乘车往返关岭县城。
二、旅游小贴士
1.有些游客喜欢从下游徒步到上游。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上游徒步到下游。走累了可以在下游品尝时令水果补充体能(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正在大力推进山地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关岭的红火龙果也很有名,此外还有甘蔗、葡萄、樱桃)。带着帐篷去露营旅行,还可以从当地农民那里买到土鸡来吃,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2.当然,路过断桥镇的时候,别忘了买一包当地的柴火和辣椒,这些都是送给自己或者走亲访友的绝佳礼物。断桥镇的柴糊辣椒是贵州非常有名的辣椒品牌,仅次于老干妈。全盛时期,后来可能就没有了,因为高速公路的开通,已经逐渐变冷,退化。没有一包断桥柴火和辣椒糊看关岭冰臼就可惜了!
3.为什么贵州这个高原地方会有这样的热带水果?
原来关岭的气候是立体的,横跨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以中亚热带湿润为主,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水热同季。我国12.5%的低热河谷地区被称为“天然温室”。年平均积温16.2℃,年平均最高气温16.9℃,最低气温15.4℃,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205.1-1656.8mm..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具备了生产这些热带水果的条件,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4.关岭县名的由来与《三国演义》。
关岭县的因古佐岭因此得名。相传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南征,关羽之子关索驻扎于此,深得民心,为主公所感,故称此岭为关索岭。其中《三国演义》中的“一擒一纵”就在这里。孔明击败南蛮三孔元帅后,设下埋伏,让王平、关索诱敌。他们假装战败,把南王孟获领进峡谷。张本、张仪引兵追赶,王平、关索引兵回马。反抗汉朝的孟获抵抗不住,被魏延活捉。可是孟获不服气,说:“我一时大意,中了你的圈套。我该怎么说服人?”诸葛亮没有逼他,而是让他光明正大地回去了。
声明:以上部分素材来自网络,本文由《洞察世界》发表,2017 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