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恐龙蛋是在哪里发现的?
恐龙产的蛋可以作为化石保存下来,因为它们有坚固的外壳。恐龙蛋大小不一,从大约3厘米到56厘米长不等。一般为椭圆形,少数为卵圆形或卵圆形,可在巢中保存。恐龙蛋首先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被发现。在1869中,Matheron首先描述了在Rognac的Trummern层中发现的两块碎蛋。1877年,热尔韦进一步研究了它们,发现它们的结构与乌龟最接近,因此认为它们属于一种未知物种的爬行动物。随后在罗格纳克发现了另一枚蛋化石,其微观结构与龟蛋相似。外壳的精细结构与上述标本相同,与爬行动物的龟蛋十分相似。基本上是由许多微小的圆锥状乳头组成,乳头末端向外突出,表面形成致密的结节状小突起。因为这些蛋化石比较大,有的直径大于20cm,所以被认为是恐龙蛋。
中生代恐龙蛋是一种稀有而特殊的化石。恐龙蛋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中国最为丰富。中国是恐龙蛋生产大国,无论是恐龙蛋的品种还是数量都举世瞩目。河南南阳、广东南雄、始兴、惠州、河源、江西信丰、赣州、山东莱阳、四川、内蒙古、江苏宜兴、湖北安陆都是重要的恐龙蛋产地。
(1)河南南阳西峡盆地恐龙蛋西峡盆地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恐龙蛋。
西峡盆地恐龙蛋由河南省地质局12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4年首次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了7个蛋化石的埋藏地点。西峡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县淡水镇、阳城乡和内乡县赤眉乡,面积40km2以上(图65)。恐龙蛋往往呈巢状,排列有序,从10多枚到每巢30多枚不等,偶尔有50枚到70枚。到1993年6月,已发现恐龙蛋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世界罕见。特别是恐龙蛋的原始状态保存完好,基本没有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破坏。除了少部分蛋壳被岩层挤压,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好无损,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西峡盆地发现的恐龙蛋,有的大如鸡蛋,直径4 ~ 6厘米,有的长径40 ~ 50厘米,多数呈扁圆形,有的呈橄榄形,长度超过50厘米。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已发现一些。杨氏蛋(Yaungoolithus)、蜂巢蛋(Faveoloolithus)、圆蛋(Spheroolithus)、副球形蛋(Paraspheroolithus)、陶西河的Placoolthus和长长石竹(Elongatoolithus andrewsi)等9个类型,如姚屯长石竹、长石竹和中国孔县的卵圆蛋。
(2)恐龙蛋南雄盆地南雄盆地是我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始兴县发现的化石位于南雄盆地的西端,分布在镇江河岸约20公里长、4公里宽的起伏丘陵上。截至目前,已登记化石点113个,其中恐龙化石点32个,恐龙蛋遗址73个。
始兴县发现的恐龙蛋保存完好,一窝2 ~ 3枚到10枚,20枚甚至30枚。多年来,已经挖掘出200多枚恐龙蛋。恐龙蛋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个体大小不同。据统计,圆形鸡蛋约占鸡蛋总数的70%,长方形鸡蛋约占30%。
圆卵形似“铅球”,有的因埋葬时受挤压而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红褐色。卵的直径为7 ~ 13厘米,多为7 ~ 9厘米。蛋壳的厚度从1毫米到3毫米不等..其中发现保存完好、排列整齐的有两窝,一窝33只,另一窝35只。
卵圆形:表面有突起的长条纹或凹坑。卵的直径范围为8 ~ 19厘米(大部分为8 ~ 13厘米),短径为5 ~ 7厘米。蛋壳一般较薄,厚度为1至1.5毫米,其中一窝15枚最为完整,呈放射状排列,内外成层。
(3)江西赣州-新丰盆地的恐龙蛋,在上白垩统红层中含有许多零散的蛋壳化石,有的是单枚完整,20多个巢。壳饰以粗糙的丘状(粗糙的皮蛋)和虚线状(长蛋)为主。1976年,笔者在赣州郊区采集到两枚带胚胎的长蛋化石,长径18cm,短径7.5cm,壳厚1.8 mm,粗皮蛋为肉食性恐龙的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内蒙古二连盆地恐龙蛋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一带,被称为“恐龙墓地”。不仅出土了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还出土了恐龙蛋。20世纪70年代,在吉兰泰盐池北部的毛尔托敖包、查汗敖包等地发现了27枚恐龙蛋的3个巢穴,均埋藏在白垩纪的紫红色砂岩中,每个巢穴之间的距离为100 ~ 200m。蛋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类似于现代龟的排列。鸡蛋呈短椭圆形,长径142mm,短径138mm,蛋壳厚度1.12 ~ 1.68 mm,大小相近。
1989,乌拉特后旗白垩系砂岩地层。发现一窝13枚完整的恐龙蛋,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内,小头朝外(类似江西赣州发现的一窝13恐龙蛋)。蛋的形状与吉尔泰发现的不同。它是一个长卵,长径17 ~ 18 cm,短径778cm,壳厚1 ~ 2 mm,卵两端大小相近,一端略圆,略大。-有点尖,有点小。
(5)山东莱阳恐龙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球粒鲕,短而圆,长径8.0 ~ 9.5厘米,短径6.0 ~ 7.4厘米,壳厚2 ~ 3毫米,有圆顶状凹凸壳罩。一种是卵(长鳍鲕),长而扁平,末端钝,稍尖。其长径可达17cm,短径约6.0cm,壳厚1 ~ 2mm,壳面粗糙,有昆虫状斑纹。
恐龙蛋最珍贵的品种是带胚胎的恐龙蛋。目前已在广东南雄、江西赣州、内蒙古二连、河南南阳发现。恐龙蛋是收藏者最喜爱的收藏品之一,尤其是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由于美国《《侏罗纪公园》》的播出,收集恐龙蛋和与恐龙有关的化石成了一股热潮。新加坡一个叫谢的商人声称,他有一个在东南亚发现的完整恐龙牙齿化石出售,价格为62.5万美元。伦敦宝龙拍卖行也宣布是1993。
完整恐龙蛋(特别是有胚胎的恐龙蛋)的发现,为研究恐龙的生态、繁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物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值得指出的是,一旦发现恐龙蛋,妥善保护,个人不能随意挖掘,更不能随意挖掘!——董志明《恐龙地球》
简单来说,足迹化石就是动物留在软泥上的足迹,经过地质历史和时间的地质作用,变成了岩石。足迹化石是地质历史中特定时空动物活动的实际记录。与其他任何古生物证据相比,他真的是当场拍了快照。它们可以指示有多少动物在某个方向经过,同时提供关于它们的大小、速度和多样性的特殊信息。因此,踪迹图可以转换成在特定区域实际迁徙的整群恐龙的透视图像。
追溯到1929年,法国著名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家德·金日和杨忠健神父在陕西省神木县的一次地质考察中,收集到了一个脚印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恐龙足迹,推测是禽龙留下的。挖掘耗时近30年,1958年,库恩被正式命名为杨中国足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名日本地质学家H. Yabe和Tokio Shikama被派往中国东北为战争勘探资源。他们在辽西朝阳县阳山四家发现了恐龙足迹。所有脚印都属于同一只恐龙,被命名为热河脚印。所有的脚印都是中侏罗世的一只小腔(虚)骨龙留下的,它是一种有三个脚趾的足底动物。
四川盆地出产丰富的足迹化石,其中包括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足迹化石。两个四趾脚印被命名为Pengxianpus cifengensis,推测是原始蜥脚类恐龙留下的。
1982年,在云南省金岭县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4属恐龙足迹化石。在金陵盆地,恐龙足迹异常丰富的砂岩层,厚度约为1.5米,推测为湖相沉积。据估计,这一盆地中仍有多达65,438+0,800个脚印。大部分脚印是食肉恐龙留下的,可能是1987年在金陵盆地发掘的梁龙。
裂褶恐龙小河恐龙是一种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该标本由连续保存下来的11个脚印系列组成,可能是一只翼手龙留下的。
张这个脚印是在煤层中挖掘出来的。包括四趾、三趾和半趾。一般形状为三角形,第四趾比第二趾长。模式标本发掘于吉林辉南松山岗煤矿。
陕西的脚印是一条小湖龙留下的。是三趾型,每个脚趾都比较长,第二个脚趾和第三个脚趾离得比较远。趾端有尖爪,足跟小。这个标本采自陕西铜川焦坪煤矿,在薄层细砂岩上留下了两个脚印。
1984年,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萨姆早白垩世地层出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内蒙古博物馆研究员李荣收集了一些标本,包括石板留下的1700个脚印。这些脚印是在湖边的砂岩层上留下的。当湖水干涸时,这些荒凉的沙子和泥浆就成了陷阱。一大群恐龙去水边喝水,留下了痕迹。据仔细分析,有五六种不同种类的恐龙在这一带出没。1987年,中加恐龙探险队曾经考察过这个遗址。
中国的恐龙足迹化石,从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保存完整,陆续被发掘。脚印还是挺多的,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内容来自《恐龙地球》作者:董志明
中国的恐龙蛋在数量、种类、保存完好等方面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早在1923年,安德鲁斯就在内蒙古二连附近发现了恐龙蛋,这是中国发现恐龙蛋的最早记录。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在沈大铁路泉头站和双庙子站之间的某处发现了十余枚恐龙蛋,可追溯到白垩纪。经日本科学家研究,其中一条长达83.5毫米。可惜现在找不到这些蛋化石的下落。1965年,笔者陪同杨到东北考察,参观了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一些古生物标本。据当时博物馆的负责人说,博物馆里的一些恐龙蛋是日本人收藏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上述地点收藏的。65438年6月至0996年6月,新闻媒体报道辽宁昌图发现恐龙蛋,进一步证明辽宁省确实发现恐龙蛋。
第一个在中国发现恐龙蛋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中国科学家是周明振教授。1950年,他带领山东大学地质系学生在山东莱阳做野外实习时,发现了两枚恐龙蛋和一些恐龙蛋碎片。在1951和1954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1951年,杨和在山东莱阳发现了至少36枚恐龙蛋。1959,北京自然博物馆相关人员在那里发现了两个完整的恐龙蛋巢穴,每个巢穴有十二个蛋,排列不规则。杨分别在1954、1958和1959发表了三篇论文讨论这三个发现。1964年,笔者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存义、石磨庄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窝完整的恐龙蛋。这个窝里有二十一个蛋,分三层排列。蛋尖一端向外,蛋壳表面很粗糙,有各种花纹。蛋壳厚3毫米。杨以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于1962 ~ 1964年在广东南雄始兴发现的恐龙蛋为基础,对我国发现的恐龙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初步将其分为粗皮蛋、长蛋、圆蛋和南雄蛋四类,为后来我国恐龙蛋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在杨之后,中国发现的大多数恐龙蛋是由赵研究的。他在研究恐龙蛋显微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恐龙蛋的分类和命名原则,规定“属”的后缀应为——鲕粒。例如,在宁夏阿拉善左奇发现的一枚恐龙蛋应命名为:
蜂巢蛋家族
蜂巢卵属
宁夏蜂窝蛋
他把在中国发现的恐龙蛋分为五个科,其中常见的有卵生科、卵生科和蜂窝蛋科。65438年至0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张宝昆和韩兆宽在广东南雄采集到一窝恐龙蛋,比赣州发现的更完整。总共有29枚蛋,分为三层,呈环状排列,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蛋。按照赵的分类方法,它属于卵科。他还根据蛋壳的结构讨论了恐龙的进化和恐龙的灭绝。1993年,他在内蒙古巴音满都湖研究了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化石。目前,人们无法知道恐龙蛋的形态结构与恐龙骨骼化石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无法指出哪种恐龙产生了某个恐龙蛋。然而,一些科学家在美国蒙大拿州意外发现了含有胚胎骨骼化石的恐龙蛋,并在胚胎风化石检测的帮助下,确认它们属于马凯·拉兹洛(Ma Kai Laszlo),一种齿龙。参照这一研究成果,赵将内蒙古发现的恐龙蛋确定为报齿龙科的一个棱形属,命名为戈壁柱状蛋。后来在广东南雄晚白垩世地层中也发现了这枚恐龙蛋。65438年至0994年,赵在多位世界著名恐龙蛋专家合著的《恐龙蛋及其宝宝》一书中,撰写了《恐龙蛋在中国:蛋壳的结构与演化》一文。本文总结了我国多年来对恐龙蛋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中国有很多地方产恐龙蛋。除了上述地方,还有新疆奇台、河南内乡、山东诸城、浙江临海、义乌、龙游、珠三角四县市、河南西峡盆地、东北吉林。拥有如此多的恐龙蛋产地,无疑是中国恐龙研究的一大福音。但长期以来,由于群众保护意识不强,相关部门管理不善,许多产地遭到破坏,大量化石流失。早在1974年,河南淅川县洮河乡马家坟就发现了3个恐龙蛋窝,每个窝里有4到7个蛋,呈放射状交错排列。可惜当地人不知道恐龙蛋,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叫石胆的中草药。有人做起了“石胆”的生意。由于每个恐龙蛋都是以一至五元的低价收购,利润很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港澳台将恐龙蛋走私到国外。从此,山村不再寂寞,各种商人纷至沓来,让埋藏恐龙蛋的山坡千疮百孔。这种破坏自然遗产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震惊和惋惜。1993 165438+10月23日,一百零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愤怒和悲痛中,共同呼吁社会各界拯救恐龙蛋。于是从国务院到国家文物局,再到河南省各级政府,立即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恐龙蛋,严厉打击走私恐龙蛋、破坏其产地的犯罪分子。据初步统计,在此之前,世界上发现的完整恐龙蛋只有500多枚,而在1993年,仅中国的西峡、淅川就挖出了至少5000枚。与这些犯罪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南郑州奇石收藏家李广灵先生将自己自费购买的2000多枚恐龙蛋无私地捐献给了国家,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表彰和奖励。
中国有丰富的恐龙蛋资源。比如1995年,湖北郧县也发现了大量恐龙蛋,蛋相对集中的地方有5个,其中一个不到10 000平方米,可以看到2000多个恐龙蛋。对这些恐龙蛋的分类和昆虫学的研究,将大大增强我们对恐龙蛋的认识。可以预见,通过对西峡盆地三县发现的恐龙蛋和郧县盆地恐龙蛋的系统研究,将把中国的恐龙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恐龙蛋引发的争议——化石中的DNA
1994,奇石收藏家李广灵先生独具慧眼,将一枚外硬内软的鸡蛋交给作者鉴定。我当时当场就确定是恐龙蛋,但是用肉眼怎么也弄不清楚里面的软软的东西是什么。于是,作者将这枚恐龙蛋交给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恐龙专家饶先生。由于馆内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他将这块蛋化石交给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学博士王在瑞先生。在该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显微镜室专家的合作下,利用稳定同位素、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视电镜和岩石矿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结论:鸡蛋中絮状的灰白色软物质是由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粘土矿物坡缕石组成的。坡缕石化学成分中含有结构水,是一种硅酸盐矿物。这种物质的分子式是Mg5(H2O)4(Si4O10)(OH)2。因为呈絮状,表面积特别大,容易吸附其他物质,所以这枚恐龙蛋中的坡缕石是否含有有机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经人介绍,李广灵将这枚恐龙蛋送到北大生命科学院做进一步分析。他们将这块蛋化石命名为XL-001,其中X表示未知,L表示李广灵。经北京大学多位专家检测,认为其含有0.5% ~ 1%的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他们对这一发现非常兴奋,专家们决定进行一项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即遗传基因的实验。经过努力,他们宣布排除污染后提取出恐龙基因片段。
理论上,古生物化石中的DN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保存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学家乔治·博纳尔(George Boynall)出版了一本名为《探索琥珀中的生命》的书,书中提出了一种获取恐龙DNA的可能性。假设在恐龙生活的时代,一只刚咬过恐龙的苍蝇卡在了一团树脂里。经过漫长的历史,这团树脂变成了一块琥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从这只苍蝇的恐龙血细胞中提取DNA。Boynall的假设并非毫无根据。他从3000多万年前的5只无刺蜜蜂身上提取了这种蜜蜂的DNA,并进行扩增。结果发现,这种蜜蜂的DNA与现存的无刺蜜蜂的DNA完全一致。《《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一位医学作家。他知道科幻小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幻想,所以他也想象一只苍蝇咬了一只恐龙的血,它的体内含有恐龙血细胞,但立刻被树脂包围,变成了一只琥珀昆虫。科学家从保存在琥珀中的苍蝇身上提取了恐龙的DNA,并设法使它们复活。也有科学家从象鼻虫1.2亿年前的琥珀中提取了DNA。所以琥珀昆虫可以提取DNA,是因为琥珀中的昆虫完全被树脂包裹,与外界隔绝。目前提取DNA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项技术极其敏感,极少量的恐龙DNA和被污染的DNA都会被极大地放大。北京大学的几位年轻科学家利用这项技术从恐龙蛋中提取DNA。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从恐龙蛋中提取的DNA一定是恐龙的吗?由于卵内形成的坡缕石絮状物是硅酸盐矿物渗入蛋壳的结果,因此不能排除霉菌、真菌和古细菌(不是古代细菌,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的污染。更何况这个蛋早在1993年9月就被打开了,而且一直在常温下保存,不排除外界污染。有人提出,他们提取的DNA序列与一位美国科学家从恐龙骨骼中提取的序列高度同源。但同样的问题是:恐龙骨骼化石中发现的DNA是恐龙的DNA吗?正因如此,尽管一些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正面报道,但出于科学的严肃性,许多科学家仍然认为现在说已经发现恐龙DNA还为时过早。
最近,德国慕尼黑大学的Papper实验室专门分析了4个在科学期刊或媒体上报道的恐龙样本,其中两个来自美国蒙大拿州和犹他州,两个来自南极洲。他们的重新分析表明,这些样本中的DNA不太可能长期保存。他们还发现,这些样本受到了现代生物的污染,即使是在南极洲这样的寒冷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也受到了污染。由于这个原因,他们认为从这些样本中获取恐龙DNA的可能性非常小。他们认为,年代越久远,对保存条件的要求越高,只有琥珀中的昆虫迅速与外界隔绝,才能降低污染的可能性。可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被认可的恐龙DNA。
通过这个实验和讨论,我们将进一步开阔我们的知识视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问题:
(1)古生物化石中的DNA是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外硬内软的蛋化石絮状物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这是绝大多数化石蛋中所没有的。王大睿博士和其他专家确定的絮凝物是坡缕石,并且坡缕石上附着有DNA,这也是正确的。受限于时间、设备以及参与工作的人都不是分子生物学的专业人士,所以没有继续做下去。北京的一家报纸说它足够精确,以至于他们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从一块已经完全石化,变成无机物的石头上找到DNA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从这样没有生命的石头上孵化出一只活的小恐龙了。
(3)如果要复活恐龙,想象有一群群活着的恐龙通过人们的检验是不容易的。Boynall博士承认,即使找到了真正的恐龙DNA,也不能确定它能存在多少百万年。Pepper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收集了许多古生物样本,并用PCR技术比较了氨基酸和DNA的特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温带地区(如埃及),DNA的保留时间限制在几千年;在寒冷地区,DNA的储存期被限制在654.38+万年;超过这一时期的DNA通常会降解,不再能被检测到。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5月号,1996。有人提出,可以将真正的恐龙DNA转移到鳄鱼的受精卵中,但鳄鱼的卵细胞一旦受精,就会发育成小鳄鱼。如何在受精的那一刻用恐龙DNA替换鳄鱼DNA,目前还无法解决。
(4)张中影的《恐龙蛋DNA研究怎么了》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化石》杂志第四期1996上,是上述工作确定恐龙DNA的最好例证。作者首先提出XL-001蛋化石本身是在1993年9月至1995年6月+12年10月从破碎的絮状物中暴露出来,然后低温保存在冰箱中。“因此,可以说这个蛋化石的絮状物受到了外源性生命体的污染”。作者还指出,这枚恐龙蛋化石已经被挤压变形,蛋腔内沉积了大量的次生矿物,说明它可能在埋藏和石化作用下很早以前就开裂了,因此这枚恐龙蛋可能在更早的时间与周围环境进行了物质交换。作者从恐龙蛋DNA序列的重新分析中指出,中山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对北京大学年轻科学家获得的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比较。他们认为北大同事提出的DA18S7是高等植物18sr.0的DNA片段,而DA18S1是与真菌同源性很大的rDNA片段。上述论文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95期。1995,《古生物学杂志》第六期发表了一篇美国古DNA研究的博士论文。他利用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远古DNA的真正来源,并向北大青年科学家发表了两类6个阳性克隆18rDNA序列。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这项受到全世界科学界关注的恐龙DNA研究,将大大提高我国古代DNA研究水平。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会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