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整理

高一的历史知识是基础知识,学生还是很能接受的。本文整理了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中国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时间:中国早期人类约6.5438+0.7亿年前。

生产生活条件:使用石器的特点: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第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时间:距今约70 ~ 20万年。

身体特征:部分猿类特征仍被保留;生产生活条件:①使用石器;②用自然火。

第三,穴居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古龙山顶洞穴;时间:约18000年前。

身体特征:外貌与现代人基本一致。

生产生活条件:①掌握磨钻技术;(2)可以手动生火;③用动物皮缝制衣服。

2.原始农耕文化的遗迹

一、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时间:大约7000年前。

生产生活条件:①使用磨制的石器;(2)种植水稻;③饲养牲畜;(4)住在干燥的栅栏房子里。

二、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Xi半坡时间:约6000年前。

生产生活:①磨制石器应用广泛;(2)种植谷子;③饲养牲畜;(4)制作彩陶;⑤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

3.大汶口遗址位置:山东泰安大汶口;时间:大约6000-4000年前。

生产生活条件:①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导致私有制。

第三课,古代传说

一、炎黄传说

时间地点: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传说:炎帝:一个古老的制雷教人种田的传说。

黄帝:发明历法和工具。

华夏子孙起源:黄、炎帝部落结盟,逐渐形成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二、退位传说更替过程:尧、舜、禹。

三、大禹治水法:疏禹治水十三年,三访不进。

第四课,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

时间: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取代让位制

死亡:统治了400多年,夏杰去世时。

第二,商朝

时间:大约公元前1600年,唐城建立了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65438+公元前0300年,盘庚迁都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南至长江,北至辽河。

死亡:统治了500多年,死于纣王。

第五课,西周的兴衰

第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600年,武王-王友(共12位国王)。

建立:浩京都城牧野之战(今陕西Xi安西)

第二,分封制

目的:控制中国广大地区西周兴衰的封建制度。

内容:纣王让自己的子女、亲戚、英雄和一些古代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建国家。

诸侯的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的职责:①拥护周王;(2)定期出庭;3致敬;(4)与周王带兵。

重要诸侯:鲁、齐、燕、金、宋等。

3.西周灭亡前的771年,濠京遭到康琼族的攻击,周幽王被杀。

第六课,春秋霸与战国七雄

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特点是: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衰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点:战乱频繁,封建社会建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丞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抗外,成为春秋第一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击败楚军后,称霸中原(暂离)

楚庄王:邰之战击败楚军后,称霸中原(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吴王阖闾:以孙吴为将军,击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最后的霸主,战国七雄。

第二,战国争霸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汉。

战争的特点:①青铜武器的改进和铁制武器的出现;(2)拥有步兵和骑兵;(3)军队庞大,修筑工事;(4)参战部队多,竞争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组合:“联兵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

连横:“一事以强攻弱”,即秦国拉拢东方诸国归顺自己。

第八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普及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秦孝公深受落后的打击,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②重农抑商;多产粮布,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③奖励兵役,废除没有兵役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实行严格的县制法规。

实行郡县制:中国有365,438+0个县,由君主任命的官员管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功能: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社会经济发展。

9.秦朝的统治

首先,秦国统一了六国

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割据,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政府有宰相邱,有古代学者;c地方实行县制,全国有36个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以带圆方孔的半两铜币为流通货币)。b .统一测量。

3.文化上:统一书写(以小篆为常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畅通南越,建设灵渠。

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原因:1、秦暴政(a、焚书坑儒(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却破坏文化)b、赋税;兵役和徭役繁重而艰巨;c、严酷的刑法;秦二世的愚蠢。);2.遇雨延期

二、历程: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领导人:陈胜、结果:失败。

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项羽消灭了秦国的主力。

2.公元前207年,刘邦入侵咸阳,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11课,汉武帝的文学武功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武帝文志的武功(巩固统一的措施)

1,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教的正统地位)

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办国子监。

2.政治上

(1)颁布“仁慈的法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彻底解决王国的问题。

(2)金融:货币由国家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开发边疆。

①设“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

重新设县,加强对武陵以南广大地区(包括海南岛)的管辖。

③将西南彝区纳入汉朝直接统治之下。

张骞与西域的交流

西域:汉代时,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之后:两次出使西域

①公元前138年,张骞为了联系大岳对匈奴的进攻,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了联络乌孙,进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功能:促进内地与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建立西域,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正式归中央管辖。

第13课,汉代的对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路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到西亚欧洲。

功能:连接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第二,对外交流的表现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将一枚金印赠送给汉朝的奴才王。

(2)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去大秦。(甘英只到了波斯湾,了解沿途和欧洲的情况。)

③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东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献礼,这是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接触。

14课,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战乱。

第二,之后

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述: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述:孙权与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第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表汉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或蜀;229年,东晋封吴,建都建业(今南京)。

华南的初步开发

第一,孙吴开发江南

1.原因:①大量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演:①织麻(会稽)②制作青瓷;(3)后关、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魏文和诸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益州(今台湾省)。

第二,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

(2)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使南部和中部地区(今川南、贵州)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孙吴政权非常重视经济发展,如组织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努力工作。

2.表现:①广泛种植水稻,推广原产于北方的小麦和豆类;②建康成为南朝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城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五湖内迁(从东汉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狄、桀、羌等向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明显加强。

2.目的: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3.主要内容:①学习汉族的制度,实行一系列新制度;②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3)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穿汉服、嫁汉族等。

4.影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文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汉化。

历史学习方法与把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课后。首先,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要通过预习提前查找不熟悉的单词或不熟悉的知识,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明显的标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其次,课堂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自己预习,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最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仔细回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然后对知识进行提纲挈领,再根据提纲填写详细的内容,这样可以把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更有条理。

我们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不容易忘记。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出现错误和混淆。

注意知识点的系列排列

文本中的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发展和结果都遵循一定的过程或规律。一定要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知识点会记得更牢,不容易漏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