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茶有多长时间了?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吃茶叶的习惯变成了煎茶。即鲜叶洗净后,放入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一起服用。煮出来的茶虽然苦,但是香味浓郁,味道和功效都胜过几片。时间长了,自然就养成了煮饭喝的习惯,这就是茶作为饮料的开始。
但是,茶从药用发展到日常饮料,作为中间过渡,经历了食用阶段。即以茶为菜,以汤为煮。茶叶煮好后,要和食物拌在一起吃。这个时候用茶的目的是作为食物增加营养和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恋龚景,食米无粟,煮茶三蛋五蛋”;《尔雅》中“苦茶”一词注“叶可焙作汤喝”;在《鲁同君》等古籍中,有记载称茶是用肉桂和一些香料烹制的。这时,茶叶的利用方法向前迈进了一步,采用了当时的烹饪技术,并注重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用木棍将鲜叶捣成饼状茶球,然后晒干或晒干保存。饮用时,将茶球捣碎放入锅中,倒入开水,加入葱、姜、橙调味。这时,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解毒药物,也是待客的食品。此外,由于秦统一了巴蜀(中国饮茶传播较早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的知识和习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经是朝廷和官宦家庭的高雅消遣,王保《童约》记载“五羊买茶”。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茶的烹饪方法。这时出现了“以茶为酒”的习俗(见《三国志·武治》),说明当时的中原地区饮茶较为普遍。到了晋南北朝时期,茶从最初的珍贵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品。
隋唐时期,茶叶多被加工成饼茶。喝的时候加调料煮汤。随着茶事的繁荣,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名茶,饮用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喝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为了改善茶的苦味,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还使用了专门的沏茶器具,并出现了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中有三篇关于茶的文章,也详细论述了茶的烹调。这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调方法、饮茶环境、茶叶品质都越来越讲究,茶道也就逐渐形成了。从唐代以前的“吃茶粥”到唐代的“高人一等”,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盛于唐,盛于宋”。到了宋代,泡茶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对饮茶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粉碎,配以佐料烹煮,也有不加的。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品茶的日益精细,茶的原味、清香逐渐被重视,调味品逐渐减少。与此同时,蒸制的散茶也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茶叶的生产往往以散茶为主,而不是饼茶。此时烹饮的程序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从宋代到明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代以后,由于制茶技术的革新,团茶、饼茶已改为散茶,沏茶方法也由原来的煎煮逐渐发展到冲泡。茶叶用开水冲泡,再慢慢啜饮,茶香清澈诱人,茶味甘甜醇厚,茶汤清澈透明,能更好地领略茶叶的自然色、香、质。
明清以后,随着茶的不断增多,饮茶的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品茶的方法越来越完善和讲究。茶壶茶杯要先用开水洗干净,用干布擦干,先倒掉茶渣,再倒掉。器皿也是“紫砂制,盖不夺香,无煮汤之味。”二、茶有六种,不同种类的茶,饮用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同时,由于风俗不同,不同地区开始选择不同的茶叶。比如广东、广西喜欢红茶,福建多喝乌龙茶,江浙擅长绿茶,北方人喜欢花茶或绿茶,边境少数民族用红茶和茶砖。
纵观饮茶习惯的演变,虽然风格多样,但如果以茶、调味品、饮用环境为基本点,今天的饮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一、讲究优雅和谐的饮茶习俗:茶叶用开水(或开水略凉)洗净,自然、淡雅、有味道,寻求茶的原味,重在意境,亲吻中国古代“纯洁”的传统思想。这就是清饮茶的特点。
中国南方的绿茶,北方的花茶,西南的普洱茶,福建广东的乌龙茶,日本的清蒸绿茶都属于这一类。
二、强调调味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在沏茶时加入各种调料。如酥油茶、盐茶、奶茶、侗茶花茶、土家茶,还有欧美的牛奶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都有调味的特殊风味。
第三,强调多种享受的饮茶习俗:即饮茶者不仅品茶,还备美,并伴有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品种的茶已经出现:速溶茶,冰茶,液体茶和各种袋泡茶,这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的务实精神。虽然不能称之为产品,但不可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喝茶最早的目的是:排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眠;后来有陆羽的《茶经》等等,各种少数民族的“异”饮法,都离不开祖先;大概是喜欢诗歌的优雅和格调吧,值得玩味。如果是为了优雅而饮茶,大概是当今茶馆兴盛的原因之一,或者是为了道而饮茶,比如强调“和、敬、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此信息摘自:关于茶的文章很多,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