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曹操是汉末杰出人物,精力充沛,变化多端。年轻的时候,敢说敢做,无所顾忌。很早就给了他机会,让他充分展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不畏权贵,坚韧不拔的毅力。我在冀州当牧羊人的时候,看到了当地风俗中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努力纠正这种情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的眼光和机智是当时朝臣和地方官员望尘莫及的。于是他很快当上了宰相,狄咸以为自己历尽艰辛,终于老天有眼,好帮手来了。我知道曹操和董卓一样,喜欢独断专行玩弄权术,横行霸道。每次狄咸看到曹操,他都感到背上有一根刺,非常疼。傅皇后的父亲建议我舅舅董成秘密入宫,并给他一条腰带,上面用血写着秘密圣旨,交给了刘备。曹操刚请刘备喝酒,说“家里做大事”吓死刘备了。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刘备更加震惊,勺子掉了。后来,他很快设法逃脱了。太守以袁绍兄弟别有用心为由,带着五万大军,逃离曹操。郭嘉劝曹操杀了刘备,至少要把他找回来,就近照顾。结果,储旭不灵了,走了。没想到,赤壁之战给了刘备占领荆州的大好机会。出兵汉中促使刘备入川,使他率益州牧自。曹操不喜欢刘备当大人物,却误把刘高贝抬到汉中王的位置上。难怪他对那个织席子的孩子破口大骂,发誓要毁掉它。曹操最不该做的事,就是为了女儿而杀了傅皇后。在当时,这是很大的违法行为。所有正派的人都讨厌对方。不得好死,应该是必然的结局。曹操的人生经历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1)一个人有野心,有能力,道德修养差,肯定不会成功。德为终,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都不够用的道理。(2)一个人要端正社会风气,但不可矫枉过正。无错无错的中庸之道才是合理的选择标准。东汉末年,由于桓帝和灵帝强调亲疏关系,偏袒宦官,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重视道德修养,嫉恶如仇,标榜自己意气风发的行为,形成党派的人,却是偏激的。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曹操刻意提倡重才轻德,说他宁愿教我负于别人。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并不能改善极度欲望和自恋的氛围。反而因为他的示范言行,造成了晋初争权夺利的不正之风。(3)即使一个人有抱负、有才华、有成就,只要他的品德败坏了,其余的表现就应该一笔勾销,不应该表扬。以德为先是做人的根本。历史上有多少先贤、圣贤能成为后人学习、崇敬、模仿的对象,都具有高尚的品德。道德不好的人,即使有所成就,也不会敬佩和学习他。同样的字写得好,我们培养的是有品德的好书法家。当然,复制学习的对象是有德无才思想带来的标准。——曾仕强新书《三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