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香村的文化景点
通济桥是通往瓜沥的主要交通道路。该桥自东向西横跨东京河,为单孔石拱桥,采用纵、断面并置方式建造。桥身长16.6米,桥面宽2.7米,跨度5.3米,高5.5米,桥南北两侧有对称的桥栏,桥栏岗亭处有12座石狮,目前有8座,雕刻精细,神态各异。桥的两侧刻有“同济”二字,桥的东西两侧分别有22级和21级台阶。引桥为石板路面,东引桥22.8米,西引桥10米。桥的西南角有一座石亭,长4.4米,宽4.4米。虽然这个古老的亭子已经倒塌和重建了几次,但现在有许多石柱。南侧石柱上有对联:“是教遗所建小楼,为民、民、民所享。”因为古亭周围有田地,夏天一旦有雷雨,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可以在古亭里避雨,也可以供路人休息现在长香村委会已经投资实施了古亭的恢复重建。
同济桥是沈先生建造的。沈(1881 ~ 1958),瓜沥常巷村人,辛亥革命时期人物,早年结识徐锡麟。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绍兴钱清创办浙广中学。徐锡麟被害后,改名沈懿,赴杭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优秀史地系,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省商业学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轻工业部财务司司长、民建常委。1958 10 6月11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据说,通济桥原名桥,是村民对沈先生作为主要捐赠者的肯定。建桥时,沈先生认为修桥是村民的事,本不该如此命名,于是石匠一一将其改为通济桥,寓意河道方便通达。
同济桥于10月28日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2004年7月13日被杭州市园林局公布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4月20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氏宗祠是村里老人的活动室,主体建筑不变。长巷沈氏,宋景佑元年(1034)由江苏苏州吴县迁至萧山。他的祖先从学者做起,当过军官,当过医生。长巷沈氏,古月名门。到清朝,已经30代,人口数千。但建族年(1741)迁都外省重建大宗祠,历时三年,有“三十四门”。现存祠堂为乾隆年间重修,光绪年间修缮。道光年间,建万年台,现在是。长巷祠堂有65,438+00块石碑,2块匾额,65,438+0块管雪石刻,65,438+0块石烛台,在萧山祠堂中实属罕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常巷村也在积极变革,合理规划。
长香修复保护了祠堂、万年台等一大批文物。拆除一些不能再修复、不再适应发展的老建筑。保护古建筑,适应城市化发展,村庄新旧总风貌的和谐,使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位于瓜沥镇长香村,依河而建,西起长香寺,东至万盛桥,现积100米。街道用石板铺成,商店面向河流。房屋的屋檐很深,街对面有几个回廊和棚子,很有水乡和集市的特点。当时这条街有300多米长,岸边有很多商店。船只就像河里的小船。水乡的渔民和农民把船停靠在岸边,沿街叫卖蔬菜瓜果、鸡蛋鱼虾等农副产品,换取棉布、南货和农具。水上岸上,人声鼎沸,相当繁华。老店有和昌副食店、延生堂药店、万盛南津店、草包站、任草包站。草包,或称蒲包,是旧时长巷的传统行业。早些时候,长巷北面有个大湖池,香蒲丰富。长巷人就地取材,编织各种食品、物品的包装袋,风靡全国。当时长巷老街有七八个草包站。
沈氏长巷,北宋景祐元年(1034)从苏州长巷迁来,成为近千年的村落。长巷寺、沈氏宗祠、“云英将军讲堂”(现宗祠旁)都建在长巷古街附近。根据清乾隆八年(1743)的《重修祠堂》碑,推测长香的市场形成于300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