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一部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和人类发展综合指数。2.了解区域空间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规律。(关键)(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史”的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区特点的分析,明确了要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协调人际关系与地区自身的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了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确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关系协调观。
二,导入新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这一节的介绍,找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指标。)课件展示黑板内容。
预习教材内容并填表(课件展示表)
个案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课件:对2004年青岛经济增长的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有优质煤田。但是为什么匹兹堡在19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呢?
钢铁基础(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对美国大湖区工业分布的调查;
1.在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并说出它们的地理特征。
2.匹兹堡从皮毛交易地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
3.与初期相比,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的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本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看图思考:1970-1980年代大湖区人口外移的原因是什么?看中国三大经济区地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个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型?
看课本地图1—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写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和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始阶段,某一主导因素,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位置等。,往往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有人说,如果一个地区环境条件差,即使这个地区资源丰富,也仍然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中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华南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发展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仍然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和进一步开放等突出问题。请讨论这个。上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制约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拓展思维:
区域发展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果你现在负责青岛郊区发展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然后老师总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第二章: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可持续发展教案
湖南教育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沙漠化的过程,分析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了解沙漠化的危害以及防沙治沙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沙漠化的危害及防沙治沙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形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类
老师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必修地理3,主要研究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区域发展首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主要研究荒漠化防治和森林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这种土地退化现象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沙漠扩张过程,而是许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最后连接起来,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
表格
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性能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本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它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4的土地和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危害和沙漠花问题最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荒漠化的气候因素
启示:荒漠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思考:
(1)沙漠和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沙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荒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二,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西北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65438+
地形区域: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古长城。
行政区划:包括新、宁、甘(北)、内蒙(大部分)。
注: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非季风区。
思考:西北地区是什么区位特征使其成为干旱环境并造成严重荒漠化?
提示:生活在内陆深处,海洋水汽很难到达。
2.地形——周围的高原和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片。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为广阔开阔的高原。在西部(新疆),山脉和盆地交替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是什么地形特征使其成为干旱环境,导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周围高原和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老师补充解释:由于西北地区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周围的高山尤其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挡了水汽的进入,干旱成为该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世界同纬度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区。
3.气候
利用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我们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全年气候变化大。风很大,刮风的日子很多。
思考:导致西北干旱环境形成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主要是草原和沙漠。
随着自东向西距离的增加,西北地区的水汽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向沙漠转变。
想想(1)东西向的水分状况与西北地区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指点:年降水量200 ~ 400 mm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50毫米以下的年降水量对应于沙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越强。原因是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说明原因。
指向:天山北部的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影响,南疆干旱程度与北疆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串珠。原因是河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流域地形降水。
(2)气候异常——导致沙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重要特点之一是气温和降水的变异性大。降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份有利于抑制沙尘暴活动;干旱的一年加剧了沙漠化过程。
总结一下: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燥,少雨。
气候干燥,地表水稀少,河流不发达,流水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明显,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松散,为砂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不良,平地上多松散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天多且集中。
大风日多,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为沙尘暴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和解释荒漠化形成过程中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指向:表现为荒漠化的两种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
第三,沙漠化的人为因素——沙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注:事实上,人类活动往往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中国西北地区90%以上的现代沙化土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来自人口爆炸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利用。
2.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典型地区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原因及过度采伐的主要危害
(1)以砍伐天然植被为主要手段,解决能源匮乏地区(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库伦旗)的燃料问题
(2)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采挖药材、发菜等。在草原地区以无计划、无控制的方式固沙,阻止沙尘暴向前推进,抑制地表植被的破坏。
过度放牧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的放牧牲畜。半干旱草原牧区和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沙土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特别是缺乏防护林保护的沙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得以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材料阅读P21,22,使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挖井带来的负面影响。
(2)灌溉措施不当,气候干燥条件下蒸发强烈,盐分容易在地表积累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萨赫勒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列图形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解释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搂抱:资料显示,萨林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代表性的居民区之一,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它的蒸发量是巨大的。降水方面,这里年降水量不足500 mm,基本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份。相对于常年的高温高蒸发,这里确实是一个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敏感区域,因为这里的降水有限而且特别集中。客观上,这里存在潜在的沙漠化自然因素,这是由地理位置和当地水热条件决定的。
2.恶劣的气候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自足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以及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传统的游牧经济转变为商品定居的畜牧业经济。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牧场的环境影响。
指点:比较传统游牧经济和商业定居畜牧业,比较他们对草原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季节性游牧,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定居畜牧业必然会从牲畜品种单一、大规模集中经营和挖井定居的经营模式上加大对草原的压力,必然导致草原的退化甚至整个草原的破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南部的早期农耕继续向北推进,农牧业之争愈演愈烈。分析这一因素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和荒漠化发展的可能影响。
指点: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甚至推广到畜牧业地区。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解释下图(图1.11),并尝试提出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方案。说明:它清晰地描绘了人口快速增长导致的贫困、饥荒和沙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增长过快。如果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环境改善,这种恶性循环是可以解决的。
课程总结:省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述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沙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生活在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山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少雨多风天。
(4)植被——以草原和沙漠为主,地表无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是加速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中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