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自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第一,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下,人类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战略性高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确保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全局性、战略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事业、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中国人口众多,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人口过剩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自然的排放,从而使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3.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民自下而上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短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的推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国情的要求,也是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结底是一个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当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浪费今天,我们的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构建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