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 ~ 1127),因此而得名。因为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八面攻打东京(今开封),俘虏了、父子,以及赵皇族、后宫嫔妃、桂清、朝臣等一大批3000余人。,护送他们北上,留下东京的公共和私人储蓄空。
从军事角度来看,靖康之耻的成因如此简单,甚至不需要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因。抛弃军事装备,增加精彩题材,把大宋的美好世界送给女真奴隶主就够了。所以,靖康是“耻辱”而不是“战败”。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羞惭,但雪犹在,朝臣恨之。它什么时候会死!”。
扩展数据
靖康之变导致宋朝南迁,北宋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心。成千上万的赵松宗室被押解到东北。后来,金末满族第一姓伊尔根觉罗,据《满清八旗志》记载为“伊尔根觉罗”、“敏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意为“人”。
中国的女子贞节论,自“靖康之难”以来,一直为宋代道家所重视。因为北宋的后宫嫔妃和宫女都被带到北方去做奴隶和妓女。这种羞耻感使道教放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女性舍身保贞节。由于当时的环境,这种观念逐渐被文人接受。明清时期,妇女殉难牌坊越来越多。在生存和贞操之间,妇女只能选择后者。
“靖康之耻”之后,中国以媾和为耻。鉴于南宋的教训,明朝的士大夫羞于和满人谈判。所以崇祯皇帝对和谈总是左右为难。卢象升马上告诉皇帝:“陛下命我督师,我只会打仗!”崇祯只能辩解,没有和平。卢象升最终战死沙场,崇祯景山公园殉难。明朝末年,在和平与战争的两难之间,进入了灭亡之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