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起源和满族有什么关系?一般姓什么?这种语言容易学吗

锡伯族的起源

历史上锡伯族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弱小民族,但有20多个不同的名称和写法。比如西汉后期,叫徐步;东汉以后又称为鲜卑、西贝、西阁、许歌、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称为史维、史维、外。元朝和明初被称为“失必然”和“失必然”。在明末清初的史书中,这个民族的族名被写成了石波、斜坡、白希、王世博、锡伯、西北、白希、西贝、锡伯、西贝、锡布、锡伯。“锡伯”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其孙“锡伯部逃往绥哈城”的记载,后出现在《吴声纪》等史书中。此后,锡伯一词在史书中的使用越来越多。辛亥革命后,锡伯一词基本统一使用。但锡伯族谱中仍有西北等用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锡伯族”一词来标识民族成分,导致用词统一规范。

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名字有这么多不同的写法?“锡伯”是这个民族自称的名字。在用中文翻译这个民族的名称时,除了上面提到的少数民族歧视造成的不负责任的随意性,还有一个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同音词异形的问题。

这个民族当初为什么自称“鲜卑”?《舒威序》中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锡伯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曾居住在鲜卑山一带。过了六十七代,当了太祖皇帝,已经“一统天下三十六,姓九十九”。五代以后,宣帝推殷时,带领百姓“南迁大泽”,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湖区,是方圆境内湖泊众多的沼泽地区,所以打算继续南迁,但是这个计划还没实施,推殷就死了。七帝拓跋近时,有神人建议此地荒凉偏僻,不适宜建都,继续迁徙。这时,皇帝的邻居年老体衰,无力带领百姓完成迁徙大业,于是把皇位授予儿子汾,称为皇帝,命他带领百姓南迁。在吴声皇帝乔芬的指挥下,他带领人民南迁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山谷幽深,九难有八大障碍”,这使巧芬在迁都问题上产生了动摇。就在他想要停止前进的时候,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只神兽来引导迁徙队伍。在这个神兽的指引下,用了一年的时间走出困境,到达匈奴故里。拓跋部称这种猛兽为“鲜卑”,将其作为给本部人民带来好运和幸福的猛兽来崇拜。为了表示感激,不忘自己的野心,他把自己的图形铸在金属钩上,称为鲜卑部落带,又称兽带,并以“鲜卑”作为本部的名称。这是一个神话和传说。这种神话传说几乎在每个民族的蒙昧时期都存在过。今天看来,它可能是图腾崇拜的产物。海拉尔、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有许多以鲜卑、史维、锡伯命名的地名和山川。乾隆二十九年(1764),西迁伊犁的锡伯军民,沿途留下了许多以“锡伯”命名的地名。比如西迁的军民所经过的地方,被后人称为锡伯土、锡伯都。地图是他们驻扎的地方,渡口是他们渡河的河口,都是以锡伯族命名的。

锡伯族既不是满族的一个分支,也不是满族的同源。

锡伯族既不是满族的一个分支,也不是与满族同宗同源(李力,何叶)(2006年7月5438+0)。

康熙巡视吉林期间对锡伯族的严厉株连,可以是一个证明。

内外蒙古与清朝争夺天下的准噶尔部,康熙亲自三次征服。但仍然是它的所有部分;叛军首领服药自杀后,颁布了大赦令,命令他的儿子做候补警卫。在对待有罪的大臣方面,它也比前任明太祖更加慷慨。例如,辅政大臣鳌拜是一个政党领袖,他杀害了不同的大臣,直到他成为一个恶霸。“王议狱。列陈三十大罪,请受宗亲责罚。”但康熙从宽处理,给日本人写信说:“鳌拜对彝族无知而真诚。特思久服,有立功之功,且死,不拘。”他既没有被判死刑,也没有被宗族处死,康熙五十二年被授予一等男爵,恢复了世袭身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熙对锡伯的态度。康熙三十七年。皇帝巡视吉林乌拉,以“锡伯兵不知法度,不像猎兵,风气极坏”为由,下令将锡伯等人移往盛京、锦州,并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不仅如此,还命部将给黑龙江将军萨布苏写了一封信,说:“从赎年起,把锡伯等人收为嫁女。”一个一个找出来,把尸体(真的是我)一起送过去,把管理下没有老婆的人嫁出去”;15岁以上尚未结婚的妇女将被送去调查,并嫁给一个没有妻子监护的男子”未满14周岁的女孩,发现后全部登记,年满15周岁即有结婚资格”。而且连寡妇都没有放出来,锡伯族妇女和寡妇每年都照此查送。”(摘自《锡伯档案史料》第一卷第143页)这是灭绝种族的政策!

怎么会这样?锡伯没有像准布那样造反,威胁清政权;锡伯族领导人不喜欢鳌拜的所作所为,威胁着皇权。所谓“越界,管教不严”,充其量是个教育问题。为什么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被免职,举国感动,甚至把女人都杀了!康熙和他的民族政策是不是太过分了?原因值得探究。

在我看来,康熙毕竟是封建皇帝,他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见在这里起了主要作用——包庇锡伯为异族。

沈阳郊区的锡伯族村是我的家乡。那里流传着一个习俗,就是两家人结婚,如果招待不好,就集体聚餐,“吃遍桌子”。老一辈的人说这是他们的祖先留下的。传说清朝一位皇帝曾经设宴款待锡伯族首领,因不满皇帝评价低、待客不周,带领锡伯族官兵借着醉酒大摆宴席。皇帝大怒,把酒席踢翻,将首领斩首处死。从此锡伯族人认为这是全民族的奇耻大辱。为了世世代代记住它,他们留下了翻桌子的习俗。

据此推测,这个传说可能是康熙惩罚吉林乌拉锡伯的演义。一个皇帝就是康熙。此外,旁证也可以从其他材料中获得。

乾隆二十年初,锡伯族原产品的许多官员联合瓜尔察的许多官员,向陈将军表示他们六十多年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赵辉等八人为民请命,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向乾隆皇帝作了一次全面的民意表现。”(摘自何凌、陈克礼著《锡伯族史》)文章谈“...三十七年,来到吉林,在瓜尔察、锡伯等宴席上抢饼,不知道去打猎的路。我会拒绝瓜尔察、锡伯族和小七学派。并把西波等人转移到盛京等地。把我留在白求恩。“从这里可以看出,处罚的主要原因是‘抢饼’。但我想,皇帝安排的酒席能不足吗?能不足以分配吗?按照锡伯族的宗族规矩,有领导的时候,下属是不会抢蛋糕的。所以我认为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就是功德评价低,待客之道差,锡伯族首领酒后带头闹事。康熙一怒之下,对锡伯族采取了过度而残酷的惩罚。在给甘龙的报告中,赵辉只提到了抢蛋糕,以此来冲淡局势,为自己开脱。另外,吾扎拉家在我家乡收藏的文物中,有康熙对锡伯族的“御批”。大意是:部里可以骑术好,枪法好,但不能因为喝酒惹事而重用。这个“喝酒闹事”恐怕是指在吉林的饭局上闹事。

所以可以认为,康熙从科尔沁蒙古手中赎回锡伯族,不过是想利用它好骑射,冲锋在前,为当朝服务。但康熙一直称其为“奴才”,现实中是二等国民。他因为闹事而受到的处罚,说明锡伯族既不是满族的一个分支,也不是与满族同宗同源,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