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是什么时候大规模上市的?

18世纪末,英、美、俄等国的商人和牧师相继来华,引进欧洲奶牛,在上海、哈尔滨设立乳品厂,生产加糖炼乳、奶粉、冰淇淋等乳制品。1928上海路圣耐公司生产的酸奶是中国最早的由乳酸菌发酵的酸奶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时代发展和国情影响,中国乳业发展并不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乳制品的需求开始升温。90年代中期,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酸奶开始引领潮流,成为消费者追捧的新产品。各大城市对酸奶的需求和产量迅速上升,并开始向城镇和农村市场扩展。

进入21世纪后,消费者的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对酸奶的需求也从单纯的饮用增加到更多的健康维度,如精选牧场原奶发酵、活菌功效、保健功能等。

综上所述,酸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养生功效也得到了中医的认可。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代皇室的御膳已经成为百姓餐桌的日常食品。

扩展数据

酸奶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健康食品,它含有全面的必需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益生菌酸奶富含益生菌,有益肠道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力。

很多人认为酸奶是舶来品,和中国的传统饮食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早在古代,中国的乳制品和酸奶文化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6000年前,仰韶、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牛、羊、马的骨骼化石,北溪文化遗址出土的“圣水牛”骨骼化石,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墓”、“畜牛”、“马”、“游”等文字。“有”就是我们所说的“奶”,证明古代养牛是为了取奶。《礼记》中记载,在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41~公元前221),也有乳制品作为祭品,有“煮为烤”、“牧为烤,存为蜡”之分。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前190)乳制品消费进一步发展,奶酪已成为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常见食品。《韩曙玉传》记载“肉为食,酪为浆”,“胡人吃肉饮酪”,“时世明饮食”记载“酪也是奶做的,使人发胖”。

北魏贾思勰的《齐·姚敏书》详细描述了乳制品的加工技术。这部巨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加工百科全书,其中还提到了“奶酪”的加工技术。

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奶业兴盛。在孙思邈的代表作《备千金以备不时之需》中,有对奶酪功效的描述:“味酸甜,微寒,无毒。补肺益大肠。”孟娥《食疗本草》也有描述:“主热毒,解渴,除胃热,患寒之人不宜食羊酪。”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已经认识到奶酪可以给肺和肠道带来健康益处。

宋代(960~1279)有专门管理乳品生产的机构。在宋代的官方记录中记载:“制作酥酪的牛羊酪厂”,负责乳畜的饲养管理和奶油、奶酪的制作。沈括的《孟茜弼谈》中也详细描述了乳制品的加工方法。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夜饮,叹遍地,不得酥奶》一诗中写道:雪韭膏,非奶不酥。谁能在贫穷中富有?你不必卖你自己的乡村麦芽浆。我感叹除夕没吃到酥奶,也就是酸奶乳制品。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著名的乳品专著,书中记述了奶酪、酥、牡蛎等乳制品的制作方法和食用功效。《幽梦日记》记载,内蒙古蓝白色旗、乌珠穆沁旗、苏尼特等地的乳制品销往内地。“奶酪是将牛奶和糖混合成饼,在蒙古出售”,一些乳制品还出口到国外。公元18世纪,日本从内蒙古克什克州齐藤引进酸奶加工技术。

如果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联系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