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西藏的治理是怎样的?
宪宗蒙哥时期,可汗、他母亲的兄弟和窝阔台子阔端都在西藏有封地,诸王在封地中有与中原掌管封地的最高官员大儒华池相同的土地护卫。此时分封制仅限于伍肆藏区,尚未扩展到阿里。忽必烈登基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他建立了对包括阿里在内的整个西藏的统治后,并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把西平亲王和奥露西国王送出了西藏的城镇。
统一中国元年(1260),忽必烈以八思巴为佛教老师,主管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元朝中央政府设立总医院。掌管佛教僧侣和西藏事务的是佛教老师八思巴,掌管院务,桑格也是总朝廷使者。至元二十五年(1288)“桑格被请到郑玄厅,是因为唐朝制造的吐蕃来到郑玄厅前朝见,改称郑玄厅”。郑玄院是专门从事佛教和西藏地方事务的中央组织。法院有两名成员,两名成员的知识相同,和两名成员的副大使。人选军民取之,僧与俗并用。西藏的军政均属袁管辖,小规模的军事活动则由袁直接处理或派人到镇上。如果有大的远征,那就要由袁和枢密院讨论决定了。
与此同时,佛教徒八思巴回到西藏,帮助蒙古贵族建立西藏的行政制度。同时,忽必烈还委派总院对沿途的户籍、财产、道路等情况进行调查,为设立驿站、更好地治理西藏做必要的准备。
在统一西藏的过程中,蒙古首先在伍肆藏族中建立了13万户。“是蒙古统治者针对当时乌兹别克斯坦分裂割据的客观形势,因地制宜采取的一种颇具战术性的政治措施。其中,在1254左右,博木古卢和比力贡有2万户被蒙哥查封。其他万户是至元五年(1268)及之前逐步建立的。户主都是左右逢源的英雄,是蒙古统治者根据其原有的权力和功德而宣布的蒙古官职。证券和老虎符号由蒙古大汗授予。养千户,夺权,都在蒙古可汗手里。
每家每户都代表所属民族直接接受蒙古的统治,从而排除了地方势力成为独立于蒙古的行政实体的可能性,使其在承认蒙古统治的前提下分而治之。蒙古统治者作为这万元户中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有效地控制了西藏。当萨迦派获得了超越其他教派的优势时,萨迦派本钦(又名禅宗,意为高官)作为伍肆西藏三路的军民户,是当时伍肆藏区的最高长官。它的办公地点是乌恩孙三路的万虎军民楼。
“至于各级官职。10个队长,50个队长,100户,1000户,10000户,陆渡华池。若辖三路,谓之路、军、民,赐水晶印。在吐蕃,这个官职曾经授予本钦释迦牟尼三布。”
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十进制地方行政组织是蒙古社会的组织形式。五十夫为五十户之长,五十户在藏语中称为“大果”或“马头”。这种组织在蒙藏社会是不存在的,是从汉代开始的村落社会。元朝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普遍建立了汉代的村社,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随着西藏统治的建立,内地的这种社会组织也推广到西藏,成为当地邮局支援的基本单位。
元朝17年(1280),在前后藏区设置伍肆藏宣威部,29年(1292),将伍肆藏宣威部与李娜元帅高速公路地区合并,设置李娜高速公路古鲁孙路宣威部元帅府,覆盖除现在昌都地区和现在边境外的城市以外的整个西藏自治区。“宣威司,掌管军政,与总郡县分道扬镳,各省有政令,并布赐,各县欢迎他们来省。若有边军,亦为元帅府,其次为元帅府。”元帅府是伍肆藏日高速公路和古鲁孙高速公路的第三条道路,不同于通常设立在远离各省的中心地区的宣威司。它不隶属于各省,而是中央郑玄书院在西藏的派出机构,负责郑玄书院与伍肆藏纳里高速公路之间传递的任务和军政事务。“由于臧与内地各县的户数和千户数有很大差异,因此也有13万户的事务。管理元朝在西藏的驿站和驻军”。
元朝除了在西藏设立宣传慰安所外,还设立了藏区宣传慰安所(管理多司马地区)和藏区宣传慰安所(管理多干寺地区)。
蒙古和元朝曾经在西藏进行户籍调查和收税。为了“了解边境情况,传旨”,在内地到西藏的沿途设置驿站;为了控制西藏局势,维护西藏政局稳定,在那里驻军。
括户工作早在宪宗时就已开展,当时的括户目的是为分封提供依据。元世祖和他以后的皇帝还在西藏进行了许多家庭调查,从而留下了当时西藏人口的准确记录。至元元年(1264)去萨迦,沿途查户口、财产、路险。“五年(1268)”即阳图龙年初,朝廷派来的金字使者周,以大蒙古为名,对百姓、土地、基本户数进行了清查。今年二十年后,也就是火猪年(至元24年,1287),被大政府派来求和。当时户籍统计的方法是:一栋房子六根柱子,可以种十二颗蒙古语种子的土地,六对夫妇,孩子和仆人,三种牲畜,包括骑畜、耕畜和乳畜,二十四只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户叫一个蒙古户,五十户叫一个郭达(马头)。两个郭达叫一百户,一百户叫一千户,一万户叫一万户。按规定建立的一万户分为六千户作为教民。本次户籍调查是在西藏伍肆那力苏全地区进行的。因此,西藏有36,453户蒙古人(户口),其中纳利苏和西藏有65,438+05,690户,乌恩有20,763户。这是西藏最早、最准确、最详细的人口统计。
欣赏古代山水画直到元初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择一个适合建立大小驿站的地方。效仿汉地驿站,建立驿站。此后,从汉藏交界处到萨迦,共设立了27个大驿站。它们由七个主要车站组成,九个在多干寺,十一个在乌斯藏。
从(原西藏)到索(西藏索县)、霞客(怒江上游源头)、孜巴、霞坡、贡、关萨、甲瓦(这五个站的地址不详,当时分布在藏北草原线上)有七大站。
西藏(后来的西藏)支援的大驿站有达(今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以东的达拉)、春堆(今日喀则以北,《永乐大典》记载的宋都司)、大隆(今日喀则西南,《永乐大典》记载的驿站)和(永乐大典》记载的最早设在萨迦西北不远的,后迁至萨迦等四地。图凡地区的驿站和其他地方一样,在重要的驿站都有脱脱和顺(蒙古语,意为“检察员”),负责检查使节和由驿站提供食物和马匹的人,以防止欺诈。藏区驿站的设置,无疑方便了使者之间的往来和命令的下达。
在西藏设立驿站的同时,规定了《家家户户支援驿站办法》。他还用圣旨任命同道中人掌管吐蕃驿站,管理地方驿站,“使吐蕃二十七驿站平安,使上师、本钦、蒙古、吐蕃的黄金使者一路平安”。最初,每个驿站的人和动物的支持是每个相关家庭的责任。后来有些驿站由蒙古驻军经营,相应的藏民户提供牲畜和物资。
为了确保西藏的稳定,维护地方秩序,镇压叛乱活动,元朝在西藏驻军,并在伍肆藏宣威部下设蒙古军两个元帅。他们可能属于陕西凤翔的蒙古军都护府。在西藏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枢密院会分配给宣威司指挥,任务完成后恢复原建制。元十六年(1279),总政治部令桑格率领七万蒙古军队讨伐贡嘎桑布。军队返回时,桑格留了一部分在西藏,担任警卫和哨所部队,镇守西路蒙古和驻守藏北,确保寺庙安全,还拨出一部分部队负责哨所事务。
元世祖忽必烈“命宗王发兵至镇边以扬咽喉”,其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离镇而归吐蕃。西平王宓位于“木多市(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奥露西的封地也在这里。平时驻扎在多司马之地,遇吐蕃有变可随时领兵入藏,以尽镇守之责。他和他的子孙们,作为氏族的国王,一直肩负着保卫西藏安全的重任。
元朝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对西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西藏从此正式纳入祖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