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垄断史

对宋朝的第一印象,离不开“畸形”二字。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同时,军事却成了明显的短板。未能收复汉朝长期统治的“十六州”,使得宋朝在北方政权面前始终处于守势。也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人认为中华文明以宋代为分水岭,从开放的文明转变为内向的文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与汉唐完全不同的国际形势下,宋朝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一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

所谓“萌芽资本主义”,是指在一些手工业作坊中,工厂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员工,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说白了就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且是大规模的出现。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有五种必要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根据这一规律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定义,我们不难探究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宋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制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我们不妨通过这个小茶来探究一下答案。

宋代茶叶贸易利润极高,人们称之为:“下海经商者,不宝珠宝,宝犀牛;商于地,不珍盐铁,则珍茶。”在封建时代,盐铁贸易一般由国家垄断,茶叶贸易可以和盐铁相提并论,利润率可想而知。“每一个茶官都被低估了,都被重估了。县官的福利很丰厚。商贾转向西北,使其散于义地,其利尤厚。”在利益的驱动下,宋代茶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茶叶的茶农会把茶叶卖给收茶的小茶商,小茶商再卖给大茶商。南宋范成大《晚春田园杂记》还原了小茶商在田间采茶的场景:

蝶既入菜花,久无客来田家。鸡飞过栅栏,狗叫着,直到它知道一个商人来买茶叶。

茶叶市场如此火爆,宋朝中央政府试图干预。比如宗申统治时期(1067-1085),朝廷在四川进行实验,茶叶像盐、铁一样被政府垄断。熙宁七年(1074),四川茶叶市场曾有如下交易场景:

茶园户,很多人一年交三五万斤,少的也就一两百斤。从第二年开始,留下客人拨钱,或做茶苗,或出债,或备粮米,或雇请劳力。从去年春天开始,我们就陆续拿了,趁着时间互相较劲,同时把货卖出去。

任何时代的商品都要满足供求关系。虽然都是茶叶,但茶叶之间的味道并不相同,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好茶自然更受追捧。比如福建建州特产的蜡茶,每年都被春雷吓一跳,卖者不得不负担。或者提前留钱,或者茶人才争钱,所以谷源的茶叶往往不足。“在如此繁荣的茶叶市场背后,拥有茶园的地主扩大生产的唯一途径就是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于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最基本的雇佣关系。

由于对北方的战略防御存在明显缺陷,南方一直是宋朝的经济中心,尤其是“靖康”之后,偏南的南宋朝廷只能一心一意管理南方。我国东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一批失地农民被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此外,南宋朝廷废除租佃条例,使雇主与雇农之间产生了占有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英国因为“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雇佣关系的出现没有使宋朝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呢?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朝廷的限制和掠夺

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它需要的是减少政府干预。但是,这在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很难做到的。宋朝与北方政权长期对抗,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会影响国内经济形势。如果能与北方政权保持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茶叶的出口将进一步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带来综合效应。除了过度干预,在宋代,还有官僚盘剥富商的情况。比如汉奸蔡京一上台,就让卖茶起家的商人“上朝行乞”,足以挫伤整个行业的发展。

2、“资产阶级”向官僚阶级的转化。

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王朝,商人阶级是最后一个。大甲,富商,攒了一大笔钱之后,期望后人不是发扬过去,而是让他们进入仕途。这些富商本来可以改造成早期的“资产阶级”,结果却主动转向官僚阶层,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枷锁。

3,外部环境不允许。

无论北宋还是南宋,辽、金、西夏、蒙古等政权在北方长期存在,与宋朝多次交战。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是宋朝所不能提供的。直到明朝中后期,江南的纺织业才作为后来学术界公认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代茶业的短命“萌芽”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虽然宋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宋代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一个高峰。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还有宋代的文化繁荣。毕竟“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个生活在宋朝。的确,宋朝的一些历史在我们看来是有些冤枉的,武将的过度压制也受到了后人的诟病,但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朝代。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都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毕竟历史是过去的事了,理性对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