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明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洪武二年(1369),景德镇建御窑厂,最早烧制青花、釉里红瓷器。明初青花瓷一改元代多层次、多纹样的风格,趋向于清淡。永乐至宣德,采用进口古波斯钴料“马谡李青”烧制青花瓷,胎釉细腻,青色浓郁,花纹优美。成化到了弘治和郑德,选用了中国制造的平等青材料。青花胎薄釉,画面生动,蓝淡雅,温润宜人(如明中叶八仙大壶)。嘉靖至万历年间的青花蓝,色泽紫红,色彩艳丽,疏密有致。其青料为灰青或灰青混石子青,器形多为大(如嘉靖青花龙碗)。万历后期至明末,青花蓝偏灰,蓝料浙江造(如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在青花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也有了新的飞跃。洪武时期釉下红的装饰和烧制技术成熟,产品胎形重,色红略灰,纹饰饱满(如洪武釉下红牡丹花玉壶春瓶)。永乐至宣德以后,釉上彩瓷器开始流行,最具代表性的是成化斗彩,色彩丰富,发色鲜艳,画风典雅。在此基础上,嘉靖至万历的五彩器开启了彩瓷发展的新篇章,色彩丰富,器物精美,绚丽多彩(如万历五彩花鸟盘)。除了青花、斗彩和五彩外,单色釉也有显著发展,如永乐至宣德的红釉、蓝釉、成化孔雀绿和弘治黄釉。

明代,除景德镇外,其他地区的陶瓷业也有明显发展。一些传统老窑充满活力,如福建德化窑、广东石湾窑等。德化白瓷因质地致密,釉色润泽,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如明德瓷雕弥勒佛图)。广东石湾窑擅长模仿钧窑,但在模仿中有创意(如石湾窑香炉图片,上图原瓷藏于苏州古玩城)。

当时全国各地官窑民窑百花齐放,甚至出现了“官民争利”的兴盛局面。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