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琼海是地震形成的吗?
琼海地震地陷说始于古籍《后汉书·西南夷传》:“在为外族之人,为汉武帝所开,以为郡。很少陷入淤积,琼池因此得名。南方人认为何琼河。”汉书之前汉武帝时代司马迁写的《汉书》和《史记》中没有“琼海地震地陷论”。太史公在《史记》序言中只说:“于是我当了大夫,下令西征巴蜀之南。南略琼、余,昆明人,亦报其生。”琼,即西昌,到达西昌,因而有了上述记载。以严谨翔实的文笔著称的司马迁,当然不会忽视“琼海震陷”这么大的历史事实。
南朝梁的李颖写了《益州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条蛇在杜琼县被一条姥蛇咬了,为它报仇。“夜里,方世礼和城里人被困在一个湖里一会儿,土人叫它‘困湖’。后来西昌县令胡编《西昌县志》,记载“初地震,郡陷淤”;于是后来就有了《新唐书》五语录,两州地震八十昼夜。压死100多人,倒地者在三里之外。后来明代庐山碑文中有“郎至嘉靖年间,地震崩,段赐田皆化为海”的描述;以至于后来顾的《天下郡国之病》一书中描述“水决堤,跌四五尺,卫城外城刚浮...掉进河里的理论几乎是真实的”;以至于后来有了周迅的《竖亥丛说》,“宁远府城在咸丰同治间地震,全部陷入地下,成为巨大的洪水。今天的政府城是震后另一个地方的建设者;以至于后来有了澳门日报1987《琼海沧桑》中“17世纪中叶发生大地震,建昌城坠海”的叙述。
关于琼海的震陷有这么多一致的理论,所以琼海的成因无疑是“震陷”。然而,一些地质和水利专家表示,上述记录不可信。
如前所述,司马迁写了《史记》,但没有西昌“琼海震陷”的记载。后来,《后汉书》的作者叶凡没去过四川,更没去过西昌,籍贯远在河南杨顺。这个理论是否可靠还不知道。同时《后汉书》也说“美男子放纵自己,难以控制”,可见当时汉朝的统治者还没有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建筑不可能设在城外,大坟堆西汉遗址很可能就是杜琼当时所在的地方。由于旧址存在,琼海震陷说难以成立。知府牛写的《西昌地震年表》一诗,描述了1850年西昌地震后的情形:“魏坤半夜走,雷声隆隆,山摇地动,海水退潮。榻如舞者,万家洞府叶尽毁。”“当你在早上很晚的时候看着这个城市,你就可以知道谁知道这条街。”在这里,没有描述整个城市沉入湖中。80年代琼海周边的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陶器、网坠表明,它们最晚形成于史前的琼海,西昌城遗址和出土文物也表明,“地陷湖”说不能成立。
地震是有可能“落城”的,比如1976的唐山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确实是地震多发区。有记录的7级以上大地震有几次:公元前116年,震级达到8-9级;AD 1536,7.25级;公元1850,7.5级。但是,不能因为西昌过去地震多,就认为琼海是地震沉降形成的。那么琼海是怎么形成的呢?
至于牛轭湖说、古弯湖残余说、安宁河东南流古河道说、堰塞湖说,都有一定的依据,但都不充分,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总之,琼海起源说不能完全成立。琼海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需要地质、文物、考古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