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何赞美巴赫?

“J.S .巴赫特别幸运。当他想赞美上帝时,他会写一首赞美诗或副歌,直接对着全能的上帝说话。如今,如果一个诗人想做同样的事情,他不得不使用间接的词语。”威斯坦·休·奥登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誉为“现代西方音乐之父”,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古典音乐三巨头”之一。

但是,除了影响音乐史,我们发现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也有不少文学巨匠(尤其是诗人)在创作中得到了巴赫的丰厚滋养。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写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对历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站在自己的时间之外,只能远远地发光。”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这种唤起灵魂强烈诉求的音乐:像创作之光。我看到它照耀在一片混沌上,给世界带来了幻象和影像。光明与黑暗,三维的,存在的,隐喻的。这是一次积极的游行。在巴赫的音乐中,已经有一个完美无瑕的宇宙。

不仅外国诗人,中国诗人也受到巴赫的影响。例如,王家新写道,“巴赫的音乐出现的地方,就有一个最高的拱顶。”

比如罗义和写道,“至少听到声音的人被声音感动,至少听到声音的人成为声音。头上是巴赫的十二圣咏,是头和数学,沿着金色的风道流了一身血。”——当然还有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