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衙门文化”是什么意思?
说的是保定直隶总督署。
清代中国的军政机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中路。它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最开始是保定府,永乐年间是大宁府。从清朝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在此居住,直至清朝灭亡(1911)。
从雍正二年(1724),李任直隶第一任总督,到三年(1911),张任直隶代理总督,187年中期,* *共产生75任直隶总督99次,其中部分总督只是任命。其中,李鸿章的任期最长,他三任,长达28年。这种平均不到两年的频繁更替,不仅仅是因为一些督抚的去世、免职或降职,也是清朝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官员的一种手段。因为朝廷怕地方官长期住在同一个地方,难以控制,所以认为适当更换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直隶总督署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元代,是顺天道总督府所在地。明代为保定府署、大宁署、参谋署。雍正七年(1729),原直隶总督升任直隶总督,仍驻保定,故在原有基础上重修总督署。清朝灭亡后,先后为直隶总督署、于访京团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保定市委所在地。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代制度建造,东西宽约130m,南北深约220m,总面积30,000m2。隔着更多的路,衙门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部分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即中路包括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楼等。,并配有左右厢房等。第三湾黑门之上,悬挂着雍正帝题写的“直隶总督署”的牌匾。封闭的格局,凝重的氛围,给人一种希望。其他辅助建筑如花厅、幕府大院等分别位于东、西路。这些建筑都是布屋顶的小型硬山建筑,是典型的北方政府建筑。
在中国近代史上,直隶总督署与许多重大事件直接相关。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保定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中心。同年5438年6月+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入侵保定,总督府被占领。遵照李鸿章的指示,直隶总督廷勇等留在总督府的官员下令直隶驻军离开省城,任由侵略军烧杀抢掠。但侵略者在总督府大堂诬陷他人纵容“拳匪”杀洋人、烧教堂,并对廷勇、沈家本等官员进行审判,判处死刑。外国侵略者坐在总督府大堂审判中国官员,是中华民族和直隶总督府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也是落后必挨打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