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历史十大名人?

张、叶发山、叶梦得、、王静、、高焕然、刘、陈、朱更生是松阳十大名人。

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本名邵云,苏州吴县人。绍兴四年秀才。翰林学士,吏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他能诗能词,早年词风婉约,中年学东坡。南渡之后,他对国家大事的感受更多了,转向简单、轻盈、宽广,晚年简洁。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禹岩》。

叶法善

叶发山(616-720)出生在一个古镇。他的曾祖父道行、祖父郭忠、父亲惠明三代都是道士。叶发山从小受道教影响,深刻理解道教精髓,掌握炼丹艺术。唐宪庆年间,道士唐高宗听说了法山的名声,就召他进京,在宫中当法师。当时,高宗皇帝下令广泛召集世界各地的人,准备“长生不老药”,以求长生不老。得知仙丹含有毒素,法善极力规劝。高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令他停止这件事。法山送回90多人,修炼长生不老药的修行也就停止了。自高宗、武则天、中宗、宗瑞以来,叶发山已活了50年,从未失去皇帝的尊重。唐玄宗在位后,更加信任叶发山,说他“大有帮助”。唐出生第二年(713),被拜为弘王,后为越公。但是,法山并没有被贵族的头衔所感动,仍然想当道士。只是邀请他在家乡建一座道观,唐玄宗允许他去玩,并赐名“何春仙府”。开元八年(720年),叶发山在长安景龙观老死,享年104。为此唐玄宗专门写了《叶道元尊师碑文》悼念他。

张(1250-1276)出生于西平镇。她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她从小就很聪明,在文学方面才华出众,尤其在诗歌方面。当时人们把她和汉代女学者班昭相提并论。张生于南宋(1250),卒于1276年。她生活在南宋即将灭亡的时代。虽然身处闺阁,但她对战争年代的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表关切。她博览群书,多才多艺,擅长诗歌。诗歌的题材和风格也大相径庭。有清新自然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也有描写抵抗外敌侵略的壮丽豪放的诗篇,表现了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最后一部作品《兰学集》编诗117首,诗16首。她以《蓝雪集》这首诗和堪比《朱良》的传奇爱情故事,被世人传颂了数百年。历代有识之士都很重视张的诗和人,对她的诗评价很高。元代,张生前所撰《蓝雪集》手稿传入京城。学士俞伯声读她的诗,读到“山高月小,多美啊!”当我在远眺,一日不见,默默担忧的时候,不禁赞叹:“简直可以用风雅和赞美来说,是不是女人望尘莫及?”在清朝顺治年间,戏剧家孟承顺写了他的故事,作为三清闺房鹦鹉墓的传奇记录。后来与《西厢记》、《牡丹亭》、《焦红记》并称四大美女,纪晓岚负责编纂《四库全书》,作为传记引进。近代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将她的作品、她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作为学术研究课题进行评论,并将她与李清照、朱等人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

王静

王靖(1337-1412),本名常斋,元末明初松阳县人。他年轻时异常聪明,博览群书。他写的文章深刻苍劲,深得古代文风的精髓。当时被誉为“继曲松并马”。明洪武四年(1371),获怀远奖学金。当时天下之初,学而优则仕。王晶和县立学校的学生们披荆斩棘,建起了学习宫,传授了、唐、之道。学生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不久,王景应召赴朝,他打算写《范朝的关彝》和《北京钟鼓楼》。明太祖亲自检阅了他们,然后他被提升为开州知府。在任期间赏赐农桑,均免徭役。他的施政公正严明,人民安居乐业。由于他卓越的政治成就,他被提升为山西参政右派。王靖在山西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清理吏治弊端。可惜因为触犯权贵被流放到云南临安。虽然生活艰难,数不胜数,但他并不介意每天看经典和史书自娱自乐。明成祖继位后,王景被朝廷召回北京,并被封为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负责起草诏书和重大事件的记录。当时,朝廷“诏令皆不见踪影”。在此期间,王靖还参与了以王钧为主编的中国最大的史书之一《永乐大典》和《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永乐十年(1412),王景病逝,留下了代代相传的玉堂、南诏手稿。

高焕然

高焕然(1861-1934),本名新斋,湘西镇湘西村人。童年时,他尊敬老师,渴望学习和广泛阅读。清光绪三年(1877)中科举第一,十一年(1885)中乡试,二十四年(1898)先后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府。因为诚实坦率的个性,他得罪了老板,被撤职了。高焕然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鼓励自己,说“官不用做,人要做。”此后,他游历了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各国,大大开阔了眼界。回国后协助商业部部长张振勋创办学校,开放东莞码头,巩固与越南的边防。龚建复职后,出任周知、直隶、钦州。在任期间,他掌管事务,监督新军。他经常亲自到村里去访问人民的疾苦,调查当地的利弊。宣彤三年夏(1911),任钦州知府。上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他回到家乡湘西生活。回国后,他想尽办法劝他学习。民国二年(1913),与兄弟创办香溪小学。民国十四年(1925),被地方贤士推举为《松阳县志》主编。高焕然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精心考证,编辑了这本书。该书完成后,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刘·

刘(1873-1930),赤手乡界首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往日本,在明治大学学习教育。他是松阳第一个留学生,留日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回国后,她提倡实业,教育,女性自然脚。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镇东女子二等小学,开滁州女子教育之先河。后来,他参加了王金发策划的浙东起义,参加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斗争。他是松阳辛亥革命的老战士。1911年滁州光复后,任滁州军政分署民政主任。民国5年(1916)任县督,民国7年(1918)任县学术委员,在松阳不遗余力地倡导新学。

陈(1902-1935),又名,安民乡安岱后村人。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杭州和上海跑医药生意。1929回国。受闽北农民暴动影响,逐渐转向革命,在松绥、龙三县边界建立了以贫农为主的“青帮”组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先遣师到达浙西南。陈主动欢迎红军来到安代侯村,并提出要加入红军和* * *生产党。同年6月,任宋、隋、陇右打击队总指挥。7月22日,玉岩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他曾任区政府主席,后担任余姚区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浙西南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9月开始,国民党当局动员7000余人疯狂“包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9月19日,陈率领游击队配合红军进行顽强抵抗,随后弹药和粮食告罄,被迫分散活动。敌人迫害陈的亲戚和邻居,目的是要抓陈。为了不连累乡亲们,陈毅然主动现身,慷慨陈词:“一人当做一件事,我为民族解放翻身,穷死无悔。陈来了!”陈被捕后,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死了,再也没有泄露党的秘密,显示了一个* * *党员的高尚品质。1935 65438+2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34岁。

钟松

抗日将领钟松·钟松,1900年8月25日出生于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张西乡钟家村(仙福村)。1922年,从浙江省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张村小学(现张西乡中心小学)任教。后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系二期,后入陆军大学将官班、陆军军官战术学校三期、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国防大学连战系三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进北进时,任黄埔第五期入伍学员连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炮兵连连长、营长,陆军21师、3师营长,参加南昌、蚌埠、徐州、济南战役。因北伐有功,升任团长、副旅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独立二十旅旅长,率部保卫上海吴淞口、虹桥机场及温德尔·迪金森抗战。在与61陆军师重组后,他被提升到少将。继续参加上海“八大?13”中日会战,授予华申荣誉勋章。次年,他来到兰峰,在土肥原与日军作战。1940年,日军猛攻中条山,钟松率部解救第9军。1943年,任第九军副军长,率部进攻云南芒市日军,歼敌千余人,被授予右青天勋章,晋升为36军大将军衔,后获忠诚勋章和胜利勋章。解放战争中,36军率胡宗南攻打延安,后惨败而逃。它曾被彭称为“无敌”。65438年至0949年,钟松历任第五兵团副军长、第三十六军军长、第十三训练司令、Xi岸警备司令。1950年赴台湾省,1953年任浙江省政府代主席。1968退役,退役时是中将。1970年离开台湾到荷兰生活,与子女团聚。1988 3月16日,钟松先生和他的儿子钟长安(美籍华人)第一次回到松阳探亲。在家乡考察期间,我参观了松阳一中、县实验小学、张西乡中心小学,并为松阳一中题写了五个大字:“努力学习,让学习变得真实”。会见了松阳县委、县政府、县委统战部、县侨务部门的领导。同时,他还自愿捐款1万元为张西乡钟家村修路。钟松先生于1995年3月7日在荷兰去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