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第一,关于古代农业。早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锄耕作(犁耕)和铁犁牛耕三个发展阶段。相应的,耕作方式也从集体劳动转变为个人生产。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私有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

第二,关于古代手工艺品。商周时期,手工业由政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政府的垄断被打破,强大而精致的官办手工业和满足广大人民需要的民间手工业并存。民间工艺品包括私人工艺品和家庭工艺品。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第三,关于古代商业。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政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私营商人迅速崛起,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然而,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古代商业在困境中发展。宋元时期,商业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到新的高度。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断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虽然受到政府的压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关于古代经济政策。教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政治稳定。古代一些朝代制定政策遏制土地兼并,但不足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第二,“重农抑商”的政策被历届政府沿用。这一政策有其古代历史的客观背景,但其对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十分突出。第三,明清以后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萌芽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