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镇的文物古迹

伊州镇著名的文物古迹有:易县龙兴关道经楼、伊州清真寺、荆轲楼等。位于友谊路社区的道德经典建筑是中国现存四大道德经典建筑中规模最大、年代较早、保存较好的一座。易县龙兴关道德经典建筑因其保存完好,学术研究价值高,一直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最早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经楼(旧称:义县龙兴关德经楼)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28年)。道德经典楼是一个八角形的柱子,高6米,分为楼座、楼身、楼顶三部分。除了楼顶是青石,其余都是汉白玉。座为莲花石雕,座下方台为后人所建。该建筑由两块白玉雕刻而成,总高4.29米,直径90厘米。该平面是一个八边形圆柱体,每边宽40至42厘米。楼内书法有“轩辕皇帝道德经”字样,四面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二章。

黟县龙兴关道德经楼的经文,是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根据唐玄宗的注释刻的。老子的《道德经》有很多版本。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第一、二版之前,黟县石刻道德经楼是校译老子《道德经》的重要资料。这是中国保存完好、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雕道德建筑。虽有破损,但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为便于保护,省文物局拨专款于1986在其上修建六角亭,并于2001上半年重修该亭。

黟县道德经经典楼的经书是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写,但楼内并无苏的名字。与现存的易县苏灵之《易州铁象碑赋》和孟真容奇碑相比,其字体不亚于经典建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典建筑其实是苏灵芝写的。苏灵之,唐玄宗邓时宜州书法家,唐代以碑文著称。其字体工整美观,笔法流畅,对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易县西南一公里处荆轲村南的荆轲山顶上,有一座古塔,形似宝剑,直指苍天。这是荆轲塔,是为了纪念古代义士满静·柯而建的。塔高26米,住友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楼的八个角上都挂着风铃,微风摆动,清脆悦耳,声音传遍全场。

荆轲塔是为古代正人君子荆轲而建,又称三塔院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荆轲衣冠冢由沙石砌成,即荆轲亭旧址和荆轲衣冠冢。土堆高34米,占地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知其去而不返,遂取其衣,假葬之地而葬,故名荆轲衣冠冢。大辽第三年(公元1103),荆轲的文冠墓上建有一座宝塔和一座寺庙,历代都有重修和修缮。宋朝第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65438+2067年5月),宋朝刺史刘杰重展故里,将200片舍利子存放在一个金瓶银阁中,葬于地宫,地上重修塔。当时属金朝管辖,非大辽之地,但碑文为“重建大辽益州三塔”,石刻为南宋时代,可见当地百姓自然不忘故国。

元代张柔建宝鼎府和莲花池后,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文冠墓前建了石像,山上种了松柏,解放初还保留了几棵树。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圣塔寺改为四合院。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统一“敬古义人”碑,清康熙六年(公元17265433年)。

故山中有明代“荆古义人”碑,旧有荆轲亭、荆轲亭,故名。塔依山而建,清碑上有“辛与塔为山而建,为荆轲而建”之说,故俗称荆轲塔。荆轲(?227)战国时期,爱国人士为燕王燕丹,企图刺死秦王。

塔南明代竖立的石碑上,有明代万历十四年御史熊文熙的“敬古义人”称号及其评价。北侧有一块清代残碑,上面写着“重修圣塔殿”的字样。碑文已经被风雨侵蚀,很难辨认。大意是塔旁有庙,名“三塔庙”,亭台楼阁,山上有荆轲亭和衣冠冢遗址。天气晴朗时,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饮酒作诗。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翰林院第四译馆正式教师(职能翻译官)。& lt《黟县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2006年6月,圣玛丽亚塔被列入第六批全国保护单位,荆轲后来被列为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