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历史”山西永济蒲津桥——黄河上第一座巨型浮桥。
在周浦以西2公里的黄河岸边,古代还有另一个险要的关口,名为蒲津关,它守卫着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蒲津谷渡。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蒲津关和蒲州城在历史上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有一条通衢大道,西可至长安,北可至幽燕。处于山东、河北进入关中的关键位置。它是保卫首都和确保三晋的关键,一直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为了保证这条交通要道的畅通,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修建了黄河上最早的浮桥——蒲津桥。
秦公子出征晋国时,就在这里造船,把船连起来,形成一座桥,过河。战国时期,秦王赵翔为了统一大业,曾两次在此建桥。后来的皇帝如东魏的高欢、西魏的于、刘邦、钟鼎的汉高祖、西征的、隋文王、唐太宗等。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里修建浮桥帮助他们渡河。
蒲津桥用了500多年的时间,铸造了以铁牛为主的地锚,更换了铁索,直到袁不被烧。可以说铁牛抛锚的产生对普金大桥的维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朝以前,普金桥已经从临时浮桥发展成为用竹缆捆扎的固定浮桥。到了唐代,蒲州城与陕、郑、边、江、淮并称为盛唐六大市,达到最鼎盛时期:唐开元十二年,河东郡升为四辅中的上辅。这样一来,早在隋朝就很繁忙的普津桥,作为唐朝与中原联系的命脉,原有的竹缆浮桥已经不够用了。
当时,地方官员请示唐批准,开始了大规模维修普金桥的改造工程。开元十二年起,工匠们在桥两端筑起石堤,在岸边铸造稳定坚固的地锚,由铁牛、铁人、铁板、铁山、铁柱相互联系,取代旧地锚,再将竹缆改为铁绳,在铁牛尾横轴上拴上数百只木船。不久,一座道路稳定可靠的新浮桥将横跨黄河。
新桥建成后,政府还专门在东海岸附近修建了杨姓和李姓300多人的“铁牛村”。他们种田不用交税,吃的是皇粮,全职看守着铁牛。蒲津桥还有一座桥门,两旁种着花草树木,景色宜人,成为当时黄河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据发掘蒲津桥遗址的专家介绍,仅东海岸的铁牛重量就有20万斤左右,这还不包括整个地锚和过江铁索的重量。可见当年铁的消耗量是巨大的,而当时全国铁的年产量只有60万斤。
据说唐代黄河岸高、河窄、水流深,铁索直直地铺在江面上。北方湍急的河水会把用铁索连接的浮桥冲刷成一条向南的自然弯曲的弧线,非常漂亮。
不用说,这个巨大的桥梁工程只有在盛唐时期才能实施和完成。第一,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立下汗马功劳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富民强,史称“开元之治”。二是当时国家铁产量高,科技先进,文化繁荣。另外,蒲津桥的重建加固关系到唐朝的兴衰。不仅是军政文化和商贾贸易的需要,连连长安民吃的盐,桥断了也帮不上忙。
有“牛,坤胜水为土”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说为了控制河水的泛滥,古人常把铁牛脸铸向河面,希望象征有看不见的山和山帮助人类挡住洪水。
掌握了是非和阴阳共存奥秘的古人,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模仿天上北斗七星的布局铸造了七星柱,于是天地鬼神皆可。令人惊叹的是,就连这些七星铁柱也具有系船桩的实用功能,与铁牛、铁山、铁人融为一体,成为捆绑浮桥的巨型地锚。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四件唐开元铁牛,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造型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虽然仪态各异,但都昂首挺胸,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竖着,腿跃跃欲试,像活灵活现的东西。
最不寻常的是,四头铁牛的外面各有一头铁牛。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的神形服装与众不同。原来每个铁人分别代表一个民族,从体态到面部表情都生动地塑造了各自民族的特点,显示了唐朝对中华民族友谊团结的重视。
主要用于军事目的的浦津桥,经过大规模的重建,极大地促进了浦州城的社会发展。自唐朝以来,涌现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
如陆仑、耿配次之,柳宗元是唐代八大著名散文家之一,司空图以诗开中国诗歌批评文体意境之先河,仅《诗选》就有八位来自周浦的著名诗人。宋代的王创鉴、王、马元甲为丹青国手,明代的、孟世芳、为爱国大臣。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根据蒲坂普救寺西厢的真实故事写成了传说中的《西厢记》。就连唐代绝代佳人杨玉环也诞生在黄河边上。
因此,有一首古老的歌谣唱道:
唐朝以前,蒲州城附近的黄河还在下切,宽度只有200步,河水只在山谷间流过。
后来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逐年大量淤积,导致黄河河床不断抬高,河速减缓,河道摆动。
明朝第四年,黄河在隆庆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河水在周浦地区暴涨泛滥,流向东西两侧,形成宽达40里的黄河滩地。水退后,严重的泥沙淤积把原来的河床铲平了,河水终于失去了克制,变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流向了多变的灾害河。
永济民间至今仍在这里广为流传。一百年前黄河发生了神奇的变化。1902年的一个傍晚,黄河干流像往常一样流经蒲津关东,晋商从蒲州城渡过黄河停留在蒲津关,准备第二天乘车或徒步前往长安。与此同时,陕西的许多商人留在了蒲津关,打算明天过河去周浦等地。谁知第二天一早起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黄河干流一夜之间从蒲津悄然移至关东,经过关西,使得去山西的山西人又要过河了。陕西去山西的人,以前没有过江,但不知不觉已经过江了。于是就留下了“过河不过河,过河不过河”的奇闻。
唐开元铁牛被埋在黄河里七八米,所以能躲过几百年的天灾人祸。
场地位于黄河滩地,地下水位高,渗水十分严重。在挖掘过程中,在现场周围打了八口井,日夜不停地排水。至今仍有几台水泵定时抽水。
据说铁牛刚破土而出的时候还锃亮锃亮的,在撞击下铿锵作响。十几年过去了,虽然盖了铁棚挡住了,有的也少了日晒雨淋,但也挡不住酸雨碱雾潮湿的侵蚀。极其珍贵的文物正在失去光泽的尴尬,真是始料未及!
既然如此,既然没有能力保护,不如就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安全地藏在地下留给后代吧!